第130章(第6頁)

  對禁絕詩書,對約束百家,對六國故地粗暴的政策,對平叛的嚴酷手段,還有近來傳聞,皇帝欲發兵百越一事,扶蘇肚子裡,有一大堆谏言要講!

  而群臣百官,通過種種渠道,亦得知皇帝近來欲出兵百越,按照陛下的習慣,就算一件事他決心已定,一樣會令百官議論,以此叛亂輿情。

  但無人知曉,端坐龍辇之上,閉目養神的秦始皇帝,他心中謀劃的戰争,并非一場……

  而是兩場!

第0579章

兩戰

  “百家之學,雖道不同,然皆欲求治世也,今不論青紅皂白,收天下之書,或删或焚,壓制私學,臣恐士人心寒。”

  “齊地之亂,已誅首惡,對其餘不得已從賊的黔首百姓,本當懷柔,然今上皆重法繩之,屠戮老者,釘于木上者萬人,豎于亭驿道旁,腐屍懸梁,滿路皆臭,臣恐天下不安!”

  “今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以兒臣之見,當布德施惠,緩刑罰,薄賦斂,哀鳏寡,恤孤獨,養耆老,振匮乏,盛德上隆,和澤下洽。如此,方能近者親附,遠者懷德,天下攝然,人安其生,此臣拳拳之心,唯上察之!”

  秦始皇的眼睛在這些刺目的字上一一掃過,看完之後,冷笑着将奏疏揉成一團,扔到了地上!

  “真是朕的好長子,年餘未見,胡亥及諸公子都問朕身體可否安康,唯獨他,卻憋了一肚子的怨言,必吐之而後快啊!”

  秦始皇才回到鹹陽數日,扶蘇便幾度請求谒見,皇帝當然清楚,大兒子要說什麼,一概不見,扶蘇便轉而書寫奏疏。

  對扶蘇的這番幼稚見解,秦始皇連批閱都懶得動手,隻讓谒者去告訴扶蘇四個字:

  “孺子之見!”

  谒者奉命而去後,皇帝負手在原地踱步,看着地上那團奏疏,越想越來氣。

  “朕禁的,皆是以古非今的無用之書,有用的農、工之學,朝廷反而出面大興,而律令、曆法之類的知識,非但要在公學教授,還要用印刷術傳遍天下!至于那些對實際無用的百家學問,就讓它們消失好了,那些食古不化的儒生士人,心寒就心寒罷!朕也不稀罕!”

  至于齊亂……

  “朕曾對他們寬容,滅六國不誅豪貴,還令彼輩自實田,不動他們土地一分一毫,隻收了鹽、鐵之業官府專營。可這六國遺民,又是如何回報朕的?”

  黨結地方,架空官府,窩藏叛賊,經營私鹽,心懷反意,最後更殺秦吏造反,刺殺皇帝,意欲複辟!

  對這些叛賊,難道還能寬恕不成?

  許多年前,韓非對秦始皇講過一個故事,趙氏的大夫董安于,曾擔任上邑守,赴任途中經過山區,看見一道深澗,兩邊石岸陡峭,如同刀削,險峻無比。

  董安于就扶着車欄,詢問當地人道:“這條澗有人下去過嗎?”

  “沒有。”

  “有不懂事的小孩,或者癡聾狂悖的人下去過麼?”

  “也沒有”。

  “有沒有牛馬犬彘下去過呢?”

  答案還是否定的,董安于事後喟然歎息道:“我知道怎樣去治理上邑了。如果我執法嚴厲,犯了法就象掉進這道山澗一樣必死無疑,那樣的話,就再沒人敢于犯法了,怎可能治理不好?”

  法無赦,猶入澗之必死!這是法家的鮮明态度,也是秦始皇的決心。

  經曆了高漸離刺殺、封禅事件、齊地叛亂後,他已經對六國士人、豪貴徹底死心。追求王道政治的懷柔路線宣告失敗,接下來,必須在天下人,尤其是六國之人面前,劃出一條深澗!

  齊亂後被處死的萬餘人,便是率先投入這條深澗的祭品,隻希望殺掉這群齊國雞,能讓同樣不服王法的楚國猴子膽寒。

  扶蘇認為,東方不甯,是律令太嚴,刑罰太重的緣故,緩刑罰,薄賦斂,就能讓天下歸心。但秦始皇覺得,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