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人和,與掃滅六國不同,越人與秦人言語不通,秦軍完全是在異族異國裡作戰,後勤十分重要,出兵二十萬,必須有三十萬為其轉運。而且越人幾乎沒有城郭,居住在溪谷間、竹林中,熟習水戰,慣于用船,聚散十分容易。所以戰争方式,也從攻城拔邑,變成了曠日持久的山林圍剿,這是習慣陣戰的秦軍所不擅長的。
“兵法雲,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總之,黑夫的意見是,打百越是好想法,不是不能打,隻能不容易打……
若是隻到此為止,那還是變着法子勸阻,秦始皇豈能看不出來?
但黑夫在最後,還附上了他解決這“三不利”的設想。
首先,這場南征之戰,需要數年時間來籌備,一個個解決“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
天時上,并無太好辦法,隻能多用南方熟悉水性,習慣炎熱的士卒。既然改變不了,就隻能躲着炎炎夏日,在用兵時節上,要與北方用兵相反,決不能在春夏秋出兵,因為那是南方的“雨季”,雨林會變成綠色的墳場,最好選擇在冬天進軍,那時候是百越地區的“旱季”。
地利上,就必須花費大工夫了。
黑夫建議,立刻成立一個朝廷操控的官商集團,可以叫“南方商社”或者“百越商社”,統一管理從事秦越貿易的商人,讓他們效仿當年烏氏延與陳平入匈奴刺探敵情之事,以商人身份為掩護,南下五嶺,探查交通、地理。商賈多攜中原絲糖美物,賄賂大小酋長,一兩年内,百越虛實,可了如指掌。
了解敵情的同時,豫章、長沙的交通需要改善,黑夫建議,将南郡到南昌的馳道,延伸至厲門塞。同時,在長沙蒼梧縣,試試看,能否開鑿一條運河,如此方能保證後勤。
搞定地利後,已經過了兩年,人和方面,一邊讓南下的士卒抓緊訓練,習慣山林作戰,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商隊,對百越部族加以離間,萬不能使之聯合……
“臣聞膠東尉任嚣言,東瓯與閩越雖同為勾踐之後,然祖輩有仇,世代攻伐,東瓯弱而閩越強,常受欺淩,陛下可遣使招撫,使東瓯入朝為臣,郡縣其地。”
等到道路、運河都搞定後,陸路大軍屯駐長沙、豫章之際,會稽出動舟師,以東瓯為助力,先下閩越。再打通從會稽到南越的海上交通,這樣,陸師奪取南越後,就算長期屯戍,也能通過海路接濟衣食,不至于變成孤軍……
一整套想法,思路清晰,這多虧了小陶将自己在厲門塞的見聞事無巨細,一一禀明黑夫。
而且黑夫揣測秦始皇的心思,知道以皇帝的急性子,是不可能等太久的,所以将用兵時間定為“兩到四年”。
兩年改善交通,收集情報,拿下東瓯,三年奪取閩越、平南越,四年定西瓯、駱越,實現秦始皇“南盡北戶”的夢想。
這是比較現實的方案,也大概是秦始皇能夠容忍的極限了罷?
讀完之後,李由合上了奏疏,心情十分複雜。
他曾帥大軍渡江下長沙,奪取了楚人最後的疆土。
他又在長沙郡當了整整五年郡守,多次去與西瓯鄰近的蒼梧地區視察!
可秦始皇問李由對南征看法時,除了雙手贊成外,李由提出的建言,竟沒有黑夫這般詳細紮實。
李由看得明白,黑夫将策略說得這般細緻,其用意不言自明。
但凡大的征伐,必有主将,黑夫在奏疏裡,雖然沒有半個字推薦自己,隻有為皇帝分憂,進言獻策。
可實際上,通篇都是高明的自薦!
黑夫畢竟放不下南方豫章的舊部,既然知道秦始皇日益驕固,決定的事很難改變,那便隻能想辦法,由自己來接過這活……
至少,若他為将,能少死人,能保全舊部,甚至能将壞事,變成好事。
高明,真是太高明了!
高明到李由這個心胸不算狹窄的人,也心生嫉妒和忌憚……
“李由,黑夫之策,你以為如何?”
秦始皇的聲音再度響起,将李由從沉思中拉了回來。
他立刻作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