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方暑意消散,便是用兵之時!”
皇帝的要求很簡單:“此戰,必降百越,使大秦疆土,南盡北向戶!”
所謂的“北向戶”,是秦朝人認識裡極南的地方,據說處于太陽之南,與中原向反,當地居民往往向北開戶以納日光,故稱,地點大概在駱越境内。
雖然皇帝很想立刻推平百越,但亦知道,用兵南方,非一朝一夕之事,起碼要一兩年吧……
他隻能壓下被瓯越小酋長忤逆冒犯的惱怒,目光投向北方,在那裡,亦有一個不知死活的城邦,竟敢謀刺皇帝,需要承受大秦的天威雷霆!
……
南方用兵需緩,但北方用兵,卻要走一個速字!
秦始皇的計劃是,入秋之前,必須收服朝鮮,入冬之前,必須毀滅滄海君的撮爾小邦!
丞相和禦史府禀報,說燕趙之地,三萬兵卒、民夫已經征召完畢,正在接受當地都尉訓練。隻等皇帝一聲令下,他們就能從漁陽出發,經由遼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馬訾水(鴨綠江)。
而膠東郡守黑夫,郡尉任嚣也來奏疏禀報,青島、芝罘兩港,亦有上百艘帆船集結,并探明了海路,随時能夠渡海遠航,從海上圍困滄海,為陸師提供糧秣補給。
萬事俱備,隻差皇帝指定主将、副将和監軍了,雖然動用的兵卒很少,不及南方十分之一,但該有的配置,還是得有。
“設裨将軍二,水陸各一人,陸師為驷車庶長楊端和,舟師為膠東郡尉任嚣。”
“楊端和?”
李斯等人有些驚訝,皇帝怎麼忽然想起這個年過六旬,已經退下來的老将了?
早在二十多年前,秦始皇親政那年,楊端和就作為别部司馬,攻魏,取衍氏。
十一年時,楊端和作為都尉,與王翦、桓齮攻邺,取九城。
到了十八年時,秦國大興兵攻趙,楊端和已是統帥河内兵的裨将軍,配合王翦、羌瘣圍困邯鄲。
滅燕、滅魏戰争期間,他依然作為裨将軍,此人打仗酷似王翦,十分穩當,而謹慎更甚之,雖然立不了大功,但也不會出毛病。
統一之後,楊端和鎮守了幾年趙地,于去年告老退了下來,閑居在家,他的兒子楊熊,則在中尉軍裡做都尉。
眼下王翦、羌瘣皆已逝世,楊端和俨然成了秦朝輩分最大的将軍之一,僅次于馮無擇。讓這位老将做主帥還行,隻當個裨将軍,不太合适吧?
雖然感覺不太對勁,但重臣們也不敢出言反對,皇帝高興就好。
舟師方面就不用說了,非任嚣莫屬。
但這主将、監軍由誰擔任,秦始皇還是猶豫了很久,在與李斯對弈時,他的手,幾度捏起棋子,複又放下,反複幾次。
李斯跟着秦始皇這麼多年,從未看到皇帝有如此舉棋不定的時候。
最終,秦始皇還是狠了狠心,将棋子重重落在棋盤上,并說出了兩個名字。
“扶蘇,黑夫!”
在場的左右丞相、禦史大夫面面相觑,扶蘇為監軍,黑夫為将?這是皇帝為南征未用黑夫為主将的補償麼?
但這次出征,用的是燕趙兵,不是膠東兵,黑夫為主将開赴前線的話,膠東郡誰來管?
再者,他雖為大庶長,但做楊端和的上司,還是不太妥當啊。
李斯和馮去疾思慮這些,而王绾擔心的,則是扶蘇。
這位已經失去皇帝信任,随時可能被撤職的左丞相,歎了口氣,打算為帝國最後再盡一點力,出面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