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第5頁)

兒戲

  秦始皇三十三年,仲春之月的大朝會上,丞相和禦史府已拟好了宣戰诏書。

  “昔者,宋殺楚使者申舟,楚莊王聞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劍及于寝門之外,車及于蒲胥之市!”

  這意思就是,楚莊王聽說自己的使者被殺,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光着腳就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庭院才趕上,為其穿上履,捧劍的人追到寝門之外,為其挂上劍,駕車的人追到蒲胥之市,請莊王登車,直趨軍營,發兵圍宋……

  “今秦之強,十倍于楚,瓯越小弱,尚不如宋。然邊鄙夷越,竟敢輕慢天朝,殺我行人,此奇恥大辱也,不懲之不足以揚天子之威!”

  皇帝本來就打算對百越用兵,這下可好,連戰争理由也名正言順,不過,皇帝可不想大軍出動,隻打一場小仗,滅一個小部落,而決定将所有越人,都作為打擊和征服的對象……

  作為事件的爆發地,西瓯自然首當其沖,成了用兵的重點,先殘滅西瓯,再順勢掃清其他諸越。

  相應的,讓皇帝猶豫許久的主将人選,也就此決定。

  黑夫與屠睢,他們的方略各有側重,可以說不分伯仲。抛開方略與是否勝任的問題,單從政治層面考量的話,秦始皇就更偏向于屠睢,而不是黑夫。

  皇帝是親自去豫章郡巡視過的,當地監禦史暗暗禀報,說豫章黑夫舊部甚多,在縣一級裡,掌兵的基本是黑夫鄉黨,雖然沒有太過分的結黨營私,但讓他們相互勾連,長此以往,不是什麼好事。

  秦始皇将這些密報聽在耳中,但卻隻是淡淡地說:“知道了。”這件事便不了了之。

  雖然秦始皇放了一手,但再讓黑夫為主将,重新做舊部們的上司,執掌數十萬大軍,久居南方數年,恐非好事。

  加上黑夫年輕,若為統帥,此戰之後,必定封侯!三十出頭的侯,這之後呢?便封無可封了。

  秦始皇倒也不怕失衡,雖然王贲回鹹陽後舊傷發作,恐怕也要随其父而去。但還有蒙恬,還有李信,這兩個已經封侯的壯年将軍在上面鎮着,黑夫又能如何?

  皇帝隻是覺得……

  “年少封侯,功高難賞,并非好事,若朕這時候任他為将,不是信他重他,而是害他了……”

  平齊亂時,黑夫是殺雞刀,王贲是宰牛刃。

  但在南征上,黑夫卻已然升級,成了皇帝不舍得輕用的宰牛刀了。

  是他日可為将相的人,而不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反之,将已經五十歲的屠睢提拔上來,讓帝國再多一位戰功赫赫的遲暮将軍,不是什麼壞事。

  于是秦始皇頒布了最終的人選:

  “以長沙守屠睢為将軍,豫章尉、會稽尉為裨将軍,南郡監禦史祿為監軍。統兵十五萬,民夫十五萬,南征百越!”

  聽到這個人選時,李由露出了笑,和父親李斯對望了一眼,而李斯瞥向一旁的廷尉葉騰時,卻發現,這老兒竟也松了口氣!還大聲贊同皇帝的選擇!

  李斯眉頭一皺,覺得事情似乎沒兒子想的那麼簡單。

  雖然以屠睢為将,但秦始皇也參考黑夫的建議,改變一些方略。

  比如,皇帝開始緊鑼密鼓地,向南方派遣行人使者,籌劃招降東瓯的計劃。

  雖然都自稱“瓯”,都是越人,但東西瓯并無親屬關系。東瓯是越王勾踐後裔建立的國度,有城郭田邑,使用楚地鳥蟲文,文明程度較高,至少是可以交流的。

  雖然和瓯越已是開戰狀态,但對南越、閩越等,依然要廣派商賈,進行賄賂滲透,為大規模進軍做準備。

  從現在到九月,半年多時間,作為戰争的籌備期。秦始皇命令南郡監禦史徐祿,負責改善交通條件,向邊境輸送屯儲糧食。

  同時開始征兵,除了數萬關中秦人精銳外,這場戰争,皇帝特别點名,要多征楚地之人。理由是,楚人習慣南方氣候,去到百越也不容易生病,朝廷嚴打期間,抓到的輕俠惡少年,統統送去長沙、會稽、豫章,讓他們成為南征的民兵,其實也是炮灰。

  “到南方暑意消散,便是用兵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