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2頁)

  葉氏笑了,像個小女孩,她朝黑夫行了一禮,深衣如墨,脖頸修長,像隻優雅的黑天鵝:

  “妾願他們是高飛的鴻鹄,箭射不到,鷹捕不着,自由自在!”

第0588章

公子從軍

  和黑夫猜的差不多,此時此刻,被秦始皇一腳踹出窩的扶蘇,正忐忑地走在前往燕地的路上。

  這次滄海之役,秦始皇決定出動一萬五千兵卒,外加一萬五千燕地民夫。兵卒是一站一站補充進來的,所以從鹹陽出發時,扶蘇手下,隻有五千關中精銳。

  但哪怕是五千人,想管好也不容易,扶蘇雖然當過監軍,還讀了不少兵書,但也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所以在接過虎符後,便虛心地向自己的副将,驷車庶長楊端和作揖道:

  “扶蘇長于深宮,不識軍旅之事,士兵并未親附,黔首也無信任,資望既淺,缺乏權威,還望楊老将軍多多指教。”

  須發斑白的楊端和連忙還禮:“公子謙遜了,伐匈奴時,公子曾為監軍,愛兵如子,在士卒民夫中,頗有賢名,此乃仁也。臨陣之際,也為李、尉二将軍壓陣,面無懼意,此乃勇也。如今以公子之尊,代陛下遠征異域,懲處謀刺叛逆,此乃忠信也。”

  “為将五德,智、信、仁、勇、嚴,公子已有三德,老夫雖不才,但也打了三十年仗。或能輔助公子,這治軍以嚴,用兵以智,公子若信得過老夫,大可交給我來做……”

  楊端和很清楚,秦始皇挑中自己來做公子扶蘇副手,看中的,是他的多年履曆,以及用兵嚴謹。

  總之,行軍打仗的事,他老楊能完全代勞,扶蘇嘛,好好做一個“信、仁、勇”的象征性主帥即可。

  但扶蘇卻不滿足隻做一個傀儡統帥,離開關中後,一路上,他都會抽空請教楊端和:安營紮寨的竅門,每日行軍最合适的距離,以及底下各率長、五百主的賢愚。

  眼看扶蘇虛心請教,楊端和也知無不言,在他看來,這次遠征,是皇帝陛下在為長公子“鋪路”,若能成功,他有望越級封侯,對家族子孫也大有裨益。

  雖然有會錯意的風險,但楊端和也沒辦法呀,皇帝一張口,就将他和扶蘇綁到一起,今後恐怕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

  但扶蘇看似乖順,卻也并非事事都聽楊端和的,比如在對待普通士卒上,這位公子固執己見,非要與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用簡陋的席子。行軍時,也時不時從車辇中下來,一邊步行,一邊與軍吏兵卒們攀談。

  而每到一處,大軍安營紮寨時,扶蘇也會去巡營以示關懷,對士卒的打井砌竈,飲水吃飯,看病抓藥,皆親自過問。

  楊端和看不慣,勸扶蘇不必如此時,扶蘇卻道:

  “扶蘇深知自己并非将才,沒什麼用兵之能,但既然得了君命,作為主将,就必須将此事辦好。雖然行軍作戰,有揚老将軍為我籌劃,但若想讓士卒親附用命,還得親力親為,便隻能用這笨辦法了。”

  扶蘇還說,這卻是在塞北時,見尉黑夫亦是如此,那尉将軍屯田時,甚至會親自下田,與士卒同勞作,扛麥子。

  “原來是學的黑夫?”

  楊端和無奈地說道:“此司馬穰苴、吳起治兵之術也,倒也不是笨辦法,隻是以公子之尊,有些作踐自己了……”

  但也恰恰是扶蘇的高貴地位,讓這種法子效果出奇的好。

  對普通關中士卒而言,皇帝的長公子,那可是與天齊高的存在,如今卻和藹地行走在他們中間,與士卒同甘共苦。秦人樸厚,不少軍漢都感動不已。

  不過,扶蘇雖仁慈,卻沒有出現幾年前做監軍時,因憐憫士卒民夫勞苦,讓大隊人馬多次休息的事了,每天需要走完的三四十裡路程,就算倒下百人,也必須完成!

  他隻是傳令下去,使那些中暑、勞累的重症者就地紮營休息,專門有小吏收撿這些人,組成後軍。輕度暈厥者載于車,勞累者可扶車輿同行,這樣,既不會有人倒斃道旁,也不會耽誤行程。

  不用說,這也是從黑夫處學的。

  于是,幾天時間内,扶蘇“為人仁,信人而奮士”的好名聲,遂傳遍軍中,等三月中旬,大軍抵達邯鄲時,五千關中兵,已經認可了這位公子将軍。

  但扶蘇接下來做的事,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

  “邯鄲,父皇出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