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4頁)

  從他們的眼神裡,扶蘇能看得出來,和渴望在邊地建功立業的秦卒不同,趙地征召的兵卒,壓根不想打這場仗,不想離開家園,遠赴千裡之外的遼東、朝鮮,與從沒聽說過名字的敵人作戰。

  尤其,還是替曾殺害過他們家人朋友,毀掉他們城市村莊的秦人作戰!

  扶蘇在這些冰冷甚至包含敵意的目光中走上前去,看到了兵卒們領取的飯食。

  是粥,且十分淡寡,分到每個人木碗裡,恐怕四分之一鬥都不到,而且還有不少沒有舂完的谷殼,乃是粝米(糙米)……

  對于每日行軍數十裡,還要肩挑手扛兵器、席子、被褥,消耗大量體力的兵卒而言,根本無法充饑!

  吃着這樣的食物,士兵如何行軍打仗?

  扶蘇有些惱怒地看向跑來拜見的都尉——這都尉倒是關中人。

  “傳食律有言,刑徒、隸臣妾食粝米少半鬥(三分之一),民夫食粝米半鬥,士伍食粺米(精米)半鬥,醬四分升一(四分之一)!這些兵卒多為士伍,為何隻食稀粥?”

  隔壁的秦人兵卒,吃的是标準的軍隊夥食精米半鬥,還有醬。雖然對公子而言,臭烘烘的,而且很鹹,但起碼能下飯,沒那麼難咽,秦卒一般都是有爵位的,所以還有葵、韭等菜蔬供應。

  可為何一牆之隔的趙地兵卒,卻吃的這麼差?

  邯鄲都尉滿頭大汗地解釋說,邯鄲地薄,民衆也不喜歡從事農業,存糧本就不多,一般是靠鄰郡運來補充。

  但去歲齊地叛亂,濟北臨淄一片糜爛,隔壁巨鹿郡也有動蕩,太原郡欠收遭災,邯鄲北部幾個縣也鬧了蝗,全靠河東、河内接濟,才能勉強維持。如今大軍抵達,多了一萬張嘴,邯鄲郡已經将最好一點餘糧拿出來了。

  “這青黃不接的時節,隻能指望六月麥熟了,還望公子多多擔待。”

  扶蘇的憤怒消失了,隻剩下滿心無奈。

  這些事情,他非但知道,還用它們來勸過秦始皇。說太原、陳郡等地連續鬧災,齊地亂相初平,百姓生計還沒恢複,這時候本該讓人民休養生息。

  可在這節骨眼上,秦始皇卻一意孤行,發動了兩場征伐,還讓扶蘇來做主将……

  扶蘇隻能仰天長歎:“父皇那麼聰明睿智,為何就是看不出來呢?這天下,已經不太平了啊!而用頻繁戰争來求太平,亦是南轅北轍!”

  歎歸歎,可既然得了任命,他還是得硬着頭皮做下去。

  大軍一路吃喝,從鹹陽、敖倉攜帶的糧食,已經吃完,隻能靠沿途倉禀補充。每到一處,便讓那地方的狀況雪上加霜,就不奇怪了。

  而這種缺糧的狀況下,關中人和邯鄲人的差距就出來了,關中的秦人食精米,邯鄲的趙人吃糙米喝粥,在官府、軍吏看來,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麼?

  治國者,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趙為哭,秦為笑……”

  刺耳的童謠再度在扶蘇耳邊回蕩,趙卒冷漠的目光打在他身上,這讓扶蘇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

  讓關中兵卒和邯鄲兵平均一下,早上吃米,下午喝粥?換了幾年前,扶蘇還真就這麼做了。

  可近年來他的所見所聞告訴扶蘇,這不現實,在一路上,和關中士卒的攀談中,扶蘇能感受到,他們淩駕于六國故地、遺民之上的驕傲。

  秦人是征服者,是人上人,六國是亡國奴,是下賤種,地域的優越感,這不是一天兩天能改變的想法。

  于是,扶蘇讓人拿來一個木碗,捧在手中,邁步上前,将它遞給圍着麻布的夥頭兵,露出了笑。

  “給我也來一碗。”

  夥頭兵目瞪口呆,看了看都尉,但還是照做了。

  扶蘇轉身看向衆兵卒,讓旁人用邯鄲方言,重複自己的話。

  “邯鄲倉禀缺食,故朝食夕飨淡薄,委屈衆士卒了!扶蘇身為主帥,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