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10頁)

  安期生拄着拐杖起身,蒯徹要走,他也得走了,去投奔其他人:“你欲往何處?”

  蒯徹卻反問了安期生一個問題。

  “你說那身為韓國公族之後,欲為韓滅秦報仇的方術士韓終在哪?”

  安期生沉吟後道:“在上谷郡。”

  “那我便去上谷郡!”

  蒯徹笑道:“我有個主意,欲亂天下,可少不了此人!”

第0591章

輔助

  “公子,燕地征召兵卒、民夫已妥善安置,明日,吾等便要離開薊城(北京)。”

  秦始皇三十三年四月初,滿臉疲倦的扶蘇聽着老将楊端和的禀報,颔首道:“有勞老将軍了,吾等此番遠征,總算走了一半……”

  沒錯,他們才走了一半的路,扶蘇粗略估算了一下,從長安到薊城,足足有兩千多裡,他和五千關中兵花了兩個月走完,中間還加入了五千飯都不怎麼吃得飽的趙地兵。三十裡一舍,這已經符合秦軍行軍标準,也多虧扶蘇的心腸硬了些,一路上沒憐憫士卒,讓其頻繁休息。

  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因為楊端和告訴扶蘇,從薊城到秦朝的東界,位于沛水(清川江)入海口的滿番漢城,又是兩千裡地!

  扶蘇的目光在地圖上從西看到東,如此漫長的征途,讓他憂心忡忡。

  困難有二,一是時間,二是饑餓。

  這年頭的東北地廣人稀,若黑夫在,肯定會這麼形容:“處處都是北大荒!”

  據扶蘇所知,接下來,大軍将再無順暢寬闊的馳道可走,道路會越來越狹窄難行,周遭人煙會越來越稀少,有時候甚至要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才行,幾個月枯燥的行軍,兵卒也會陷入疲乏,行軍速度會大打折扣。

  楊端和給扶蘇算了筆賬,從薊城走到滿番汗,起碼要三個月!等他們抵達朝鮮邊界,已是七月份,到那時,距離秦始皇要求的“入冬前降服朝鮮,滅滄海君”,隻剩下三個月不到了……

  扶蘇捏着拳頭,抿着嘴,不知作何想,楊端和則在暗暗揣摩:“如此一看,陛下此番任将,根本不是輕松的鍍金鋪路,而像是設置的一道難題,逼着公子去做啊……”

  時間隻是困難之一,更麻煩的是,大軍的辎重補給,将變得極度匮乏。

  行軍地圖上,燕地六郡:上谷、廣陽、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從西依次向東排開。

  楊端和指着地圖道:“公子,大軍的食物,基本由沿途郡縣供應。廣陽郡富裕,督亢乃燕地最大的糧倉,薊城則是北方都會,能讓三軍吃飽喝足。接下來半個月,途經漁陽、右北平,這兩郡好歹是邊塞重鎮,軍糧亦是不缺的,兩郡守尉會安排數千民夫,送糧食到沿途亭驿等待。”

  “可一旦離開碣石城,抵達遼西後……”

  楊端和搖了搖頭,面色凝重。

  他已經打聽過那邊的情形,進入遼西郡後,行軍路線漫長,且沿途無郡府大城,縣鄉那點可憐巴巴的倉禀,根本不夠大軍人吃馬嚼。所以,必須有數千民夫加入軍隊,從碣石開始跟随,人背馬駝車載,攜帶能吃一個月的糧食,方能撐過遼西走廊,抵達遼西郡首府陽樂(錦州)。

  “等吾等渡過遼水,進入遼東郡後,情況會變得更糟。”

  這年頭的遼東,真是個多民族聚集區,東胡、燕人、夫餘、島夷雜糅,且大多集中在遼河沿岸的平原上,其餘地區,就沒設置幾個縣。

  扶蘇也看過遼東的戶口簿冊,編戶齊民僅有兩萬餘戶,十來萬人,隻相當于中原一個大縣,卻散布在千裡之内。雖然那的百姓種着肥沃的黑土地,但生産工具落後,畝産極少,想就地征糧,也無糧可征。

  楊端和說起一段往事:“當年秦滅燕後,燕王喜逃到遼東,大秦未能第一時間征滅之,就是因為路程太過遙遠,大軍補給無法跟上,因敵而食,也無法實施,這才拖了好幾年,才由李信将軍,率車騎精兵一鼓而下。”

  所以,按照楊端和的設想,他們在遼東郡首府襄平城,吃最後一頓飽飯後,直到抵達滿番汗前,都得省吃儉用了,整整八百裡距離,沿途便隻有四個小城邑,其餘皆是荒野,補給線如此漫長,遼東存糧又那麼稀少,難以為繼。

  楊端和預測道:“若我所料不差,大軍在渡過馬訾水(鴨綠江)後,便會斷絕補給,成為孤懸異域的孤軍,陷入無糧可繼的危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