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9頁)

  “楊将軍去世,那這場仗恐怕是打不下去了。”

  曹參對扶蘇知之甚少,隻曉得是個仁名在外,從未帶過兵的公子。扶蘇身為主帥,有宿将楊端和輔佐,隻需要發号施令,具體的事都有楊端和落實。如今楊端和出師未捷而身先死,别說打仗了,扶蘇能管好手下萬把人不潰散麼?

  黑夫也有這樣的擔心:“陳平說,遼西、遼東千裡行軍,大軍損耗不少,在山林中死傷數百,又逃亡了數百,又因老将軍逝世,軍心更加不穩,雖然還有三名都尉替公子約束三軍,但燕趙之地征召的士卒,都各念其家,已無戰心……”

  “既然軍心已亂,不可冒進,最好的選擇,是止步于西安平。”

  曹參雖然作戰勇猛,但平日裡,他是個謹慎穩重的人,還沒打仗副将就死了,主将又是不知兵的,三軍士氣低落,這樣的軍隊去異域,與白白送死有何區别?

  蕭何卻搖頭道:“公子與大軍是箭,拉弓的則是皇帝陛下,早在鹹陽時,箭便離弦而出,豈有中途而止的道理?”

  曹參是從軍事上考慮,蕭何卻看到了政治的因素。

  這場仗不是扶蘇想打,也不是那些士卒想打,而是秦始皇逼着他們打!皇帝的诏令是入冬前必滅滄海,如今還有兩個多月時間去執行,若就此止步,可以想見秦始皇會何等暴怒!

  蕭曹二人在那争論,黑夫則在沉思:“蕭何說得沒錯,霸道老爹給兒子的考驗,他卻中途棄考,那樣的話,扶蘇會讓皇帝大失所望,徹底跌落懸崖了,再沒戲了。”

  說實話,光是扶蘇托陳平向黑夫問策這件事,黑夫已對扶蘇有些失望了。

  “太幼稚了……”

  若他是一位有野心的皇子,若他還有一分進取的心思,這種時候,就不該問該退還是該進,而是一咬牙一跺腳,扛起這面旗幟!對黑夫說的話也應該是:“扶蘇欲以一己之能,統軍滅滄海,尉将軍可否助扶蘇一臂之力!?”

  且不說做事的能力,最起碼連怎樣做對自己最有利都不知道,遇事躊躇,六神無主,就算人品再好,想在這個人心肮髒,唯利無恥的世道活下去,太難了……

  讓黑夫心甘情願把自己的命,家人的命,手下的命,寄托給這樣的人,他沒那麼大心髒,有時候,信人不如信己!

  黑夫就很清楚,怎麼做最有利。

  秦始皇是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就像一個孜孜不倦的射手,手持弓弩,瞄準自己的目标。一矢不中,他會再發一矢,就像兩度滅楚一樣,若此番遠征未戰而止,相關人員恐怕都要受責,黑夫這監軍也讨不了好。

  而一年半載後,更大規模的遠征,又會再度開始……

  站在全局角度考慮,北邊的之仗,必須在南征開始前結束!

  而單為膠東考慮,這場仗也必須打赢。

  陳平曾對黑夫抱怨,說膠東兩年新政,都投到這場戰争裡了,若半途而廢,前期投入的船隻、糧草、徭役之力,統統在東海裡打了水漂。

  所以,此戰必勝,而且要勝得幹淨,不能留尾巴!

  陳平先前讓人送信回來,描述了遼東的所見所聞後,黑夫也看到了海外的利益,戰後經營遼南、朝鮮半島,将是膠東的未來……

  并不是殖民,而是經濟掠奪,從遼南到朝鮮,這些寒冷的地區大部分地區都盛産毛皮,紫貂和海狸随處可見,更有人參等山貨,利潤驚人,這将為膠東帶來巨大的利益!

  這時候,蕭曹二人的讨論也接近了尾聲,曹參同意蕭何說的,此戰若戛然而止,皇帝那兒交待不過去,但軍事上的問題,蕭何也給不出解決的方案。

  “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缟啊!除非……”

  曹參卻有個想法,看向了黑夫。

  眼下距離前線最近的宿将,便是眼前這位了,若他能去朝鮮,小小滄海,還不是手到擒來……

  蕭何卻輕咳一聲,提醒道:“無陛下诏令,監軍不得擅離職守,更勿論越俎代庖!”

  “蕭何說得對。”

  黑夫很清楚,這絕不可能,沒有得到秦始皇允許,就去給扶蘇幫忙,在皇帝看來,這種情形,簡直就是作弊……

  他下令道:“曹參,立刻修書一封,讓人以驿站八百裡急報,送去鹹陽,向陛下禀報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