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10頁)

  他下令道:“曹參,立刻修書一封,讓人以驿站八百裡急報,送去鹹陽,向陛下禀報此事!”

  一去一回,起碼是三個月後了,那時候,仗若沒打完,皇帝讓他去的話,黑夫或許可以去對岸收拾爛攤子,可在秦始皇诏令下達前……

  他就得老老實實在膠東待着,一步也不能越過海!

  至于公子扶蘇那邊,黑夫親自修書一封,鄭重告訴扶蘇:“受命而不辭,敵破而後言返,将之禮也!”

  意思很明确,征伐不可終止!秦始皇要求的日期越來越近,大軍決不能在西安平久頓。

  但他又寫道:“然軍心不一,雖衆必敗。公子莫不如将燕、趙兵卒留在西安平和滿番汗,以安其心,再讓其廣樹旗幟,威懾朝鮮。公子隻與兩都尉帶五千關中之兵,借道朝鮮,配合任郡尉舟師合圍滄海君,則此戰可勝也!”

  這便是黑夫為數不多能做的事,雖然扶蘇的詢問讓他有些失望和好笑,但畢竟二人曾共事一場,于公于私,黑夫身為監軍,都會為他鋪好路。至于走不走,走得好不好,就看扶蘇自己了……

  “還有件事……”

  黑夫左思右想,又拿了張紙,寫了另一封信,這是給陳平的。

  信上隻有寥寥四字,但足以讓陳平明白黑夫之意了。

  “言多必失!”

  你啊,别以為我什麼都不知道……

  信前腳才送出去,曹參後腳又來禀報:“郡君,成山角那邊派人來回複,說任将軍的舟師,已于昨日渡海而去!”

  這是早已預定的計劃,先前的幾次航行探路,都是以商船身份造反列口。但那畢竟是箕子朝鮮的港口,一旦扶蘇的軍隊進入朝鮮,列口将成為最方便的補給站,所以任嚣要去對岸,與箕子朝鮮方面,打個招呼,順便建立外交關系……

  “沒錯。”

  黑夫忘了那些糟心事,露出了快意的笑:“樓船外交!”

  ……

  秦始皇三十三年七月上旬,牆垣低矮的箕子朝鮮都城,王險城,一大早,簡陋的木門被叩開,有來自列口的人倉促入城,跑到狹小如一個小縣寺的朝鮮王宮,向朝鮮王箕否禀報:

  “列口,有數十艘黑船臨岸!”

第0600章

箕氏

  秦始皇三十三年七月中旬,朝鮮公子箕準站在前往滿番汗的途中,心中忐忑不安。

  “彼輩所求,隻要不太過分,皆可允之,不可得罪于大國。”

  從王險城出發時,朝鮮王,亦是箕準的父親箕否如此囑咐他,這也是朝鮮對秦朝的一貫态度。

  中原盛傳,箕氏朝鮮乃殷商三仁之一,箕子的後代,事實的确如此,但根本不是《洪範》記載,商亡後,箕子入朝拜見周武王,才得以封建,那是周人自己的包裝美化,事實遠沒那麼一團和氣。

  就箕準從家族口口相傳的史詩裡得知,八百年前,為了躲避殘酷殺害殷人的野蠻周邦,箕子帶着封國軍民北遷,投靠同為子姓的孤竹國。但周人對這支“遺醜”念念不忘,派遣召公北征,在幽州之地建立燕國,并将箕氏進一步驅逐到遼東,還必須常年留子弟在燕國為質。

  這種屈辱的處境,一直持續到五百年前,箕氏朝鮮乘着山戎大入侵燕國之際,脫離了燕人控制,進一步東遷,來到了鴨綠江以東的土地,在這片夷濊雜處的地方立足,建立城郭,延續殷商的文明。

  又經過二十代人積累,一百年前,朝鮮疆域寬廣,口數滋生,成了半島上的文明中心,夷濊部落皆來朝拜。

  時值周室衰微,中原諸侯力政,那一代朝鮮侯頗有志向,見隔壁燕國稱王,朝鮮侯也自稱王,并與燕國在遼東交兵,想要奪取這塊土地。

  結果很難堪,朝鮮雖然可以吊打周邊夷人部落,可卻被裝備了弩機和騎兵的燕軍打得落花流水。非但沒奪取遼東,還被燕軍殺過鴨綠江,丢了整整兩百裡土地,最後不得不屈膝請和,雙方以滿番汗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