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第1頁)

  黑夫卻不以為忤,反而哈哈大笑起來。

  “何罪之有?你說得沒錯,我讓汝等制這些刀出來,為的就是劈藤砍樹!”

第0646章

刀劍

  “汝何名?”

  黑夫踱步過去,那口直心快的小鐵匠低着頭,隻能看到他無袖的短打下,兩臂都是結實粗壯的肌肉。

  利倉在旁,再度說道:“君侯問你,叫什麼名?”

  小鐵匠這才擡起頭,下巴剛長出點黑胡渣,大概十八九歲年紀,頭發上滿是汗水,也不知是在這鍛爐邊熱的,還是被黑夫吓的,隻讷讷地答道:

  “君侯,小人叫郭紹。”

  “郭紹?”

  黑夫點頭,好熟悉的名啊,隻不記得在哪見過。

  “聽你口音,不是衡山郡人吧,外地遷來的?”

  “禀君侯,小人乃趙地邯鄲郡人,數年前随家人遷徙至此,繼續從事祖業,在鐵山打鐵鑄劍。”

  黑夫想了想:“邯鄲,郭氏,鐵匠,你莫非是郭縱之後?”

  少年有些欣喜:“君侯竟知道!郭縱正是小人之祖!”

  郭縱是趙武靈王時,邯鄲著名的大工商業者,以經營冶鐵業而緻巨富,趙國滅亡後,秦吏将冶鐵收歸國有,郭氏樹大招風,碩大一個宗族遂被拆散,遷徙到各郡鐵官,也順便将趙地先進的冶鐵技術傳遍天下……

  看來眼前這少年,亦是其中之一。

  黑夫走到少年背後,熊熊燃燒的鍛爐旁,鐵砧上靜靜躺着一把長四尺半的劍,已經鍛造完成……

  尺乃秦尺,四尺半便是一米出頭,後世看來略顯短小,但在同時代,普遍長三尺的劍裡,已經鶴立雞群了。

  春秋時的青銅劍,一般長不過半米,因為青銅材質脆而易折,且劍較寬厚。

  進入戰國後,各國開始盛行鐵劍,劍鋒和劍刃都更薄更利,長度也開始增加,“三尺劍”,也就是七十公分的劍,成為士大夫、兵卒、輕俠的标配。

  黑夫拿起眼前的鐵劍來掂量一番,他并非行家裡手,但十幾年行伍生涯下來,好壞還是分得清的,不由贊道:

  “好劍,這劍不錯,且能鍛造如此之長,都快趕上陛下佩劍了!”

  秦國軍隊裡雖然還是用青銅劍居多,但秦始皇可是個趕潮流的,他的佩劍,長達五尺,因為太長,荊轲刺秦時,情急之下竟拔不出來,隻能繞柱躲避。最終秦在左右的提醒下,“王負劍(艦)”,才順利将劍抽了出來,并砍死了荊轲。

  沒錯,是砍,劍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刺才是它的主要殺傷方式。可那當口,從未受過如此奇恥大辱的秦始皇帝羞怒至極,隻有揮劍猛砍荊轲大腿,方能洩憤!

  那還不算最長的,黑夫在齊地見過雙手才能操作的長劍,竟長達六尺,将近一米四!難怪齊地有句童謠:“大冠若箕,修劍拄頤”,意思是劍柄能頂到面頰。

  眼下,少年郭鐵匠得了黑夫誇贊,高興地擡起頭來:“君侯若不嫌棄,小人願為君侯鍛劍!”

  黑夫颔首:“劍者,君子武備,所以防身,起于商周,其技初起,流于兵陣。軍馬相較之間,兵刃交加之際,以長器而拒敵,以短劍而防身,遠殺近搏,長短互補。至于春秋之後,劍入名流,王侯将相,高人雅士,俱佩名劍而習其技,悟其理而通其道,用之于治學,則成諸子百家;用之于治國,則成霸業強國;用之于殺伐,則成強兵猛将。”

  “然而劍雖好,可我眼下軍中更用得上的,卻是刀。”

  郭紹鐘愛劍,前些天黑夫要求鐵山鍛刀,他都不願參與,眼下隻覺得劍受了侮辱,有些憤憤不平。

  “君侯,砍柴的刀,是低賤之器,豈能比得上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