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到鹹陽,以“防疫”為名,将大夏使節團關進驿站裡,烏氏延就忙不疊地,與大秦九卿之一的典客,也就是昔日北地郡守,如今的建成侯趙亥通氣。
将他如何去到大夏,與大夏人談了什麼,一一道明。
“禀典客,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裡,妫水南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有王,而城邑往往置小長。其衆可百餘萬,兵十餘萬,善賈市,其都曰薄知,言語重九譯,以銀為錢币,錢之陽面繪其王容顔,陰面繪其神裸身之像。”
大宛此時作為大夏國的盟友,正依靠大夏庇護,抵禦“正在逼近的大批遊牧武士”。一年前,當他們接觸到神秘的“塞裡斯人”後,将其告知給大夏,大夏王對此極其重視,這才有了烏氏延的薄知城之旅。
可以這麼說,整個西域三十六邦加起來,都不如薄知城帶給烏氏延的震撼大!
都市周圍用高大的城牆圍築着,白色石塊堆砌的神殿、體育場、宮殿等,規制整齊,大夏人尤愛人物雕塑,形态各異,或立或卧,站滿梁柱。
荒蠻的盡頭,竟是另一種形态的文明,這是秦人從未想到過的。
九州之外還有九州,陰陽家的論斷是正确的,世界,比想象中更大!
但烏氏延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尋找西王母邦,數年來,他走到一個地方,令譯者粗通當地言語後,就不斷追問:
“吾等要找有蓬發、戴勝、持杖、梯幾,美貌的帝女之神西王母,其居弱水、負炎火之山、肩有三青鳥,可使人不死,亦可使人間風調雨順……”
西域各國面對這個按圖索骥的問題,多是迷茫地搖頭,唯獨大夏人似是聽懂了,他們身着長袍的長老們,在石柱所築的廳堂中一番劇烈讨論後,大夏王給了秦人肯定的答複。
“我們知道!”
這才有了大夏使節團對鹹陽的回訪。
但趙亥根本不相信大夏人,堅信他們懷有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
“陛下欲尋西王母不假,但你是否想過,大夏之人無緣無故,為何如此熱心?”
烏氏延極力解釋:“典客,據我所知,西域商賈所購絲帛及糖,皆荟于大夏。大夏人利秦之美物,欲與秦親善。”
這麼說吧,大夏,是秦朝在西方的“第一貿易夥伴”,所以才費力結好于秦,希望能多得絲糖。
不過烏氏延還是對趙亥隐瞞了一件事:他從譯官偷聽彙報的話中隐約了解到,大夏購買絲綢,多半不是自用,而是向西,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他們的同族邦國們。
而其中一國,名為條支,比大夏更大,其幅員之遼闊,軍容之盛,甚至能與秦朝相媲美,随時可能吞并大夏!
但烏氏延小心翼翼掩藏了自己知情的事,将大夏人的目的,拼命往貨殖貿易上引。
但趙亥将信将疑,依然認為大夏人“别有用心”,沒有批準他們的朝觐,萬一彼輩圖謀不軌,以異邦邪術行刺怎麼辦?非得問個清楚才行。
但在館舍困了數日的大夏人卻不幹了,趙亥眼中,這群體味很重的“蠻夷”居然公然抗議:
“吾等來自大夏,廪充财盈的千城之國,來自衆城之母薄知,大夏王歐西德莫斯,讓吾等為大秦皇帝陛下,獻上禮物!”
“是何禮物?”
譯官禀明後,趙亥不以為然,大秦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皇帝富有四海,區區域外小邦的禮物,陛下豈會放在心上?
大夏人卸掉了他們攜帶的木箱,将裡面的填充物統統拿走,隻剩下一個大理石雕刻的,半人高的塑像。
那是一個英武的女子,身穿長袍,手持長槍、盾牌,頭戴冠狀戰盔,全副武裝,面容栩栩如生,肢體優雅而強壯……
“陛下有一萬個兵馬俑。”
趙亥卻不欣賞這種的審美,嗤之以鼻道:“每一個,都比她雕得好!”
大夏人十分激動,指着這女神塑像,讓譯官告訴趙亥:“她就是秦人要找的女神,吾等也知道,她在哪!”
“這是西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