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第3頁)

  徐福倒也沒閑着,讀罷在會稽郡淘到的幾本春申君藏書,講的多是吳越往事,最後不得不承認,他雖然在東海閉着眼睛都能找到航線,但來到陌生的南方海域,便兩眼一抹黑了。

  眼看風波難息,樓船将軍任嚣十分焦慮,不過比起他來,更希望秦軍早點離開此地的,當屬東瓯君驺搖。

  位于後世浙南溫州的東瓯,曆史遠比他的鄰居閩越久遠,早在兩百多年前,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越王勾踐為了打造伐吳複仇的大後方,便遣範蠡來到此處,築東瓯城,并招募七閩土著,加入越軍。

  後來越國為楚所滅,越王無疆的子孫南逃,東瓯亦是其停留的第一站,越王的子孫們在此重建越國,至今已傳六世,兩代人前,由于習慣性的分封,分成了閩越、東瓯二君,皆稱王,閩越稍大,有七部,口衆二十萬,東瓯狹小,口衆不到十萬。

  不過随着秦軍的到來,東瓯明智地選擇了投降,并獻出瓯江入海口,給秦朝舟師停泊。

  最初時尚好,但随着南征船隊被風暴所阻,困頓于東瓯,東瓯國小人乏,要養這一大批秦舟師,提供其衣食,已耗盡了倉禀。

  但任嚣卻未對東瓯君的叫苦有半分同情,他對這位名義上的“君長”吆五喝六,重整船隊所需的木料、人手必須按時供應,他還讓東瓯君在瓯江北岸修了一個皮革制造工坊,為秦軍提供甲胄用具。

  “東瓯不是以魚皮之鞞,烏鰂之醬,鲛鼥利劍聞名麼?大軍甲胄受潮,朽壞甚多,且制三百副甲送來!”

  所謂魚皮之鞞,便是鲨魚皮制作的刀鞘,為秦軍服役修補船隻,則狩獵捕魚的人手不足,這不是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麼?東瓯君無奈之下,隻能以牛皮當鲨魚皮湊數,被識破後,還被任嚣叫到船上厲斥一通。

  就這樣,東瓯幾乎耗盡國力,總算等到九月末,最後一場飓風停息,秦軍也修好了損壞的舟師,揚帆起航,離開了溫州灣,向南邊數百裡的閩江口進發,那是閩越國都東冶所在,任嚣約定好與昌南侯正旦初一,在那彙合。

  眼看千帆入海,這群滿口好牙海蝗蟲遠去,被吃得一窮二白的東瓯君不免喜極而泣:

  “這群秦人,總算走了,隻望他們早日打下東冶,勿要再回來了!”

  ……

  舟師入海之際,黑夫也已從豫章率軍,抵達了閩北。

  閩地,古往今來都是一塊封閉的區域,四面八方皆有崇山峻嶺環繞。後世從外地進入閩,隻有四條路,一路由江西經崇安分水關人閩,一路由浙江過仙霞嶺進入浦城,一路由江西梅嶺進入閩西甯化,另一路由海上進入福州。

  眼下也差不多,黑夫親率舊部兩萬人翻越武夷山,而豫章郡尉殷通,則帶着會稽、鄣郡一萬兵卒過仙霞嶺。兩軍約定在閩北君長驺無恤的領地彙合,半年前,正是此人幫了困境中的小陶一把,使小陶及其部屬能借道閩北,返回南昌。

  進入閩地後,衆人才發現,豫章已算多山了,閩地更甚,他們在閩江峽谷裡穿行,舉目望去皆是山地森林,極少平壩。

  大軍行進的艱難程度,與在南越熱帶雨林中披荊斬棘跋涉差不多,但問題在于,南越隻需要一把火,就能燒出一片膏腴田地,但閩地不行,在美洲新作物引入前,這裡的土地,想要養活大量人口是極其困難的,衆人得一邊行進一邊修路,以木棧、石梯橫渡山嶺,這也是他們一百裡路,足足走了兩個月的原因。

  “難怪君侯允諾那驺無恤,說秦隻要東冶一座城池,這群山峻嶺,茂林從竹,就算派官,也找不到民治,駐軍的話,想屯田都沒地方屯啊。”

  利倉發現騎馬走山路還不如徒步快,索性下馬,跟在黑夫的白騾子屁股邊上喘氣。

  黑夫聽到後一笑:

  “八山一水一分田,這便是閩地,八分的山可棄,隻控制一水一田即可。”

  而閩地的平原,集中在沿海地區,眼下隻有一座東冶城是良港,那也是秦軍唯一可能久占的區域。

  九月底,一行人終于鑿空了武夷山道,抵達一座位于閩江上遊的閩人聚邑,此地的領主驺無恤,在得到前鋒東門豹、小陶通知後,帶着部衆于山路旁等候。

  “驺無恤拜見君侯!”

  驺無恤倒是粗通一點秦言,在小陶引領下,向黑夫下拜行禮,隻不過閩越口音太重,一句話得重複三遍,黑夫才聽得懂。

  看到密密麻麻,在山道上如同長蛇般的秦軍士卒,竟有兩三萬之多,驺無恤是又喜又憂,喜的是秦軍勢大,消滅閩越王鄒無諸,易如反掌,憂的是他一介七閩小領主,治下兵民也就這個數,如今一口氣來了這麼多人,恐怕要将他吃窮。

  “無恤君長。”

  黑夫下騾扶起他,客套了一陣,誇他深明大義,能助大秦除惡,定會向朝廷表彰,使之為新的閩越随即,又看着驺無恤身旁精皮瘦骨,個子矮小,眼睛綠油油盯着秦兵精良甲胄咽口水的閩人,打趣道:“你這群部衆,莫非是沒吃飽飯?怎個個都似餓鬼,這麼盯着吾等,怕不是想吃人罷?”

  “不敢,不敢!”

  驺無恤連忙解釋:“君侯放心,閩越雖為化外蠻夷,卻絕無食人惡習,吃人的,是南越諸部!所殺之人,美鬓髯者,乃剝其面皮,籠之于竹,及燥,号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報怨相攻擊,必殺而食之!故南越常與吾部相攻殺,他們吃起閩越人來,那叫一個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