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扶蘇思索良久後,覺得這并非上上之策!
“與其堵,不如疏!”
扶蘇受儒墨影響頗深,遍讀史籍,覺得曆史上,就有處理君主和功臣關系最好的範例:
“周武王也未曾将太公、周公、召公等功臣雪藏甚至殺害啊。與其将其拘在朝中,郁郁枯老,何不放出去,裂土封疆!?”
這想法若被秦始皇知道,定會大加斥責,因為這與秦朝堅持的廢封建立郡縣相悖,但扶蘇卻有自己的看法。
曾有儒生跟他鼓吹過,恢複周禮,尤其是周朝的封建,并建子弟,所以蕃屏王室,申命輔相,所以羽翼公朝。
但扶蘇覺得這效果并不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可看看春秋戰國的混戰就明白了,姬姓諸侯,不見得比異姓忠誠,第一個冒犯周天子威嚴的,就是姬姓鄭國呢!
可他也不認為,周朝的分封一無是處。
“父皇隻看到,分封讓諸侯分裂,混戰數百年,卻沒有看到,分封也讓宗周區區一州之地,拓展成了将九州諸夏!”
“周室分封之所以變成弊政,在于曆代周王将山東之地,除洛陽外全部分封,使得諸侯不斷拓展坐大,最終枝大于幹,這才會有後來的禮崩樂壞。”
所以扶蘇理想中的分封,恰恰是淳于越近來提出的:“海内郡縣,海外封建!”
首先,要更易軍功爵,在大庶長之上,取消關内侯、徹侯,改為五等:公侯伯子男。
随後,九州之外,近十年來新征得的土地:嶺南、閩越、西域、河西、海東、朔方,皆可裂土田而瓜分之!
“為帝者,可獨斷,但不能自私!”
扶蘇不是個自私的人,他認為,與其将所有土地攢在朝廷手裡,增加中原負擔,不如将無法控制的邊地分出去。
比方說,封黑夫于嶺南,封李信于河西,封蒙恬于朔方,封王氏于遼東,皆為邊侯,封諸弟于西域、西南夷、海東,皆為公,雖然他弟弟多,但一人一個城,總夠分了吧……
如此,既不會影響中原郡縣的大一統,又能妥善安置功臣子弟。軍功勳臣們為諸侯的欲望得到滿足,就不必擔心他們窺探寶器了,就算有,也鞭長莫及,更有嬴姓子弟襲擾其後。
而中央王朝封疆既定,那些邊遠地區的戰争,也能平息了,至于邊侯們征蠻夷,編齊民,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朝廷不會相助。
“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觐會同,離為守臣扞城……豈非君臣相宜之道?”
扶蘇為未來的畫計而興奮,但随即又搖了搖頭,歎了口氣。
既然那件事未能成,這一切,也就是想想而已。
唯一能肯定的是,他扶蘇有朝一日,若能為二世皇帝,絕對會将秦始皇的政策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全盤推翻!
等扶蘇回到府邸後,謀主董公卻請他屏蔽左右,面色凝重。
“公子,有昌南侯密信送達!”
……
董公沒拿到信,因為送信的人堅持,必須見到扶蘇本人,才能将信獻上。
扶蘇隻好親自接見了他。
送信來的人,叫季嬰,乃是黑夫鄉黨,他長得好似一隻瘦猴子,在府邸内左看右看,像個不太老實的人。
扶蘇想不明白,昌南侯為何會讓這樣的人,在這種緊要關頭犯險。
董公問季嬰:“關中已戒嚴,出入皆不容易,你是如何進來的?”
季嬰神秘一笑:“請放心,我做督郵多年,管的就是車船往來,驗傳符節,僞造起來,易如反掌,也有些法子,能混進關中,絕無任何人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