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第8頁)

  所以昨日秦始皇故意提了公子将闾,來試探李斯的态度。

  作為秦始皇第三子,公子将闾及其弟二人,為一母同胞三兄弟,雖然不受寵,卻相互抱團,更值得注意的是,将闾的兩個弟弟,都娶了李斯的女兒為妻……

  李斯立刻悚然,表明了态度:“陛下,臣本上蔡闾巷布衣也,承蒙陛下擢我為丞相,封為通侯,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子孫皆至尊位重祿。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且不說如今陛下尚有萬歲之壽,即便是要立嗣,一切皆當決于陛下,不當問下臣。”

  他再拜道:“不論陛下以哪位公子為太子,老臣隻要一日未曾入土,便将竭忠輔之!不然,臣願盡戮死殉葬,以報陛下之厚恩!”

  言下之意,他李斯唯皇帝之命是從,不會在陛下去後,動什麼歪心思……

  趙高先前已暗暗有過承諾:不論誰人繼位,李斯均能重返右丞相之位!李斯謹慎,不至于铤而走險。

  秦始皇當時歎了口氣:“朕知丞相之忠,然又曾聞,牛馬鬥,而蚊虻死其下;大臣争,齊民苦。一旦出現,将是大亂之兆,丞相能如此,朕心甚慰!”

  于是秦始皇不再提其餘公子,一意冊封胡亥為太子,而在冊封典禮後,秦始皇又做了一項震撼朝堂的任命:

  “使通武侯王贲為太尉!”

  ……

  如果說,立太子讓群臣松了口氣,之後的這道任命,則将所有人都驚呆了。

  因為秦朝建立後,雖設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為三公,分别為輔政,監察及治軍領兵,但從始至終,秦始皇都未任命任何人為太尉,一直虛設空缺,而将兵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尉僚雖替秦始皇做出了一統天下的戰略,但他始終隻是國尉。

  居功至偉,一統第一功臣王翦也不曾得到此職。

  為何時至今日,卻忽然任命久病的王贲為太尉呢?

  這意味着,久被打壓的王氏,将重新崛起麼?

  衆人想到了一層關系:“胡亥,娶的是王氏的女子……”

  秦始皇為胡亥設定的朝堂格局,已漸漸清晰:李、馮、王三個功勳家族的聯合輔政,如此才能應對扶蘇、黑夫兩案後,朝野錯綜複雜的局面,以及六國故地可能出現的“群盜”。

  但如今的情況是,馮氏有些勢大——馮去疾為右丞相,馮毋擇掌禦駕數萬大軍,馮劫在北方軍團,馮敬也是都尉。

  雖然馮氏一向敦厚質樸,忠于嬴姓,但不可不防。秦始皇召見李斯,托付危難,又讓王贲坐上太尉之位,就是希望曾橫掃天下的王贲坐鎮,幫胡亥穩住局勢,使天下戰栗。不論是大臣還是六國宵小,乃至于那不知生死的黑夫,都不敢造次!

  做完這一切後,到中午時,秦始皇再度昏迷,太醫夏無且搖着頭出來,告訴胡亥、李斯、趙高等人,皇帝陛下,已至彌留之際……

  胡亥哭着入視其父,卻見昔日高大威武的秦始皇,卻虛弱得坐起來都做不到,隻能由胡亥握着他的手,零碎卻又雜亂地,交待一些後事……

  “李、馮、王輔政,可維系朝野穩定,但汝亦可重新提拔蒙恬、蒙毅與之抗衡,再靠身邊的趙高、趙成等人,為君者,不可沒有自己的信臣。”

  “朕已掃清一切能掃清之事,征服一切能征服之邦國,子孫大可坐享疆域,馬放南山,兵戈不用……但決不可分封,再興諸侯構難,使一統之業毀于一旦!”

  “南邊與北邊是最值得憂心的,匈奴要防好了,北部軍不能削弱,使胡人有機可乘。至于南方,且待李由收了江南、嶺南各營兵權後,要慢慢置換其都尉,以免黑黨複起。”

  “朕從未有半途而廢之事,尋西王母邦尤甚,此心至死不改!西邊的李信,就不必召回,但能走多遠,能做些什麼,就靠他自己了……”

  “群臣皆曾言,大秦租賦過重,汝繼位後,當适當減免賦稅,停罷宮室,讓黔首們覺得負擔輕些,便會擁護你。再适當吸納一些六國之人入鹹陽,重新設博士官,就讓六國之人的仇怨,集結于朕一身罷。”

  言罷,秦始皇忽然又清醒了幾分,扇了胡亥一巴掌哭得稀裡嘩啦的胡亥一巴掌:“不許哭!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君,千萬不要在别人面前,表露汝之喜怒哀樂!”

  但随即立刻變臉,摸着小兒子的臉,且哀且憐地歎息道:

  “胡亥,朕這麼做,究竟是愛你?還是害你?”

  随後,秦始皇不再複言,隻是虛弱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