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第9頁)

  最後,由小陶收拾戰場,同時看管數千俘虜,韓信則與蕭何向北進發,趕在二月份的最後一天,抵達臨湘。

  眼下,利倉對韓信的妙計贊不絕口:

  “都尉先佯敗而退,以誘敵半渡,導敵就範,爾後決水,分割殲敵,一氣呵成,制敵于死命。古人隻知道半渡而擊,卻不知可以這樣誘敵半渡而擊!兵法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都尉,你亦為善戰者也,難怪君侯如此看好都尉!”

  韓信本就不是一個善于交際的人,又自傲的一面,也有腼腆的一面,被利倉的吹捧弄得有些尴尬,隻道:“我生于水濱,故知水性……”

  他生于水鄉,見過夏季洪水滔天,整個淮陰淪為澤國的可怕,也見過運河通途帶來的便利,乃至于堤壩決堤的洶湧澎湃,所以一直在想,水若是能利用好,當是不亞于火的絕妙武器!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這是韓信的領悟。

  利倉颔首:“所以韓都尉才敢說,《吳孫子兵法》少了一篇水攻。”

  “其實孫武子也用過水攻。”

  韓信道:“孫武為吳王阖廬進攻徐國,也就是如今的東海郡下相,距我家鄉淮陰不遠,孫武防壅山水以灌徐,數月後徐城壞,徐君遂降……”

  爾後,類似的決水灌城在不斷被重複運用,比如知伯決汾水灌晉陽,差點把趙無恤淹死,卻因為自滿高傲而被魏韓反灌其軍。

  而近世更加出名的水攻,無疑是白起水灌鄢城,以及王贲水灌大梁,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不過,還是過于單調,而由于時代限制,孫子又是一個偏向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軍事家,傾向于運動戰,盡量避免攻城戰,所以才未單獨列一篇“水攻”出來。

  而能經過反複周旋誘敵,以沙袋雍水,人為創造出野戰水攻來的,韓信還是中原開始有兵戈交戰以來的頭一人!

  若孫武在世,見到後學有如此大才,也會拍案驚奇罷……

  不過,這段對話倒是提醒了利倉,他指着身後城門緊閉的臨湘道:“韓都尉,這臨湘城,可以灌水麼?”

  數日前,李由部的車騎部隊的泰半步卒都被韓信水攻殲滅在東岸,他手下的軍隊不知道這是韓信的計策,見明星高升,随即洪水大至,還以為是對方用了什麼鬼神巫術,已失戰心。

  李由隻能帶着五千人倉促而退,還被利倉一路猛追,驚慌失措,又損失了不少,最後隻帶着四千餘人遁入臨湘,與郡守、尉負隅頑抗。

  畢竟是一郡首府,臨湘位于湘水東岸,便是後世的長沙五一廣場附近,橘子洲畔,河對岸是嶽麓山,北面則是浏陽河,引水為護城河,易守難攻。

  北上的南征軍經過長途跋涉,在前幾日的戰鬥中也有不小損失,強攻必損失慘重。

  于是韓信乘船到了西岸,登上嶽麓山崗,遠眺地形後,望見臨湘東北面斜斜彙入湘水的浏水,頓時眼前一亮。

  “我曾聽君侯說過,昔日秦武安君白起伐楚,曾在鄢城西邊百裡處築堤蓄水,并修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水入城為深淵,鄢城的東北角經河水浸泡潰壞,城遂破。”

  “若是故技重施,在浏水築堤蓄水,或也能讓臨湘變成一片澤國,壞其城郭,使我軍不戰而勝!”

  他和利倉都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但稍後押送軍糧抵達此地的搜粟都尉蕭何,卻不贊同這個做法。

  “不到萬不得已,不可灌水!”

  “白起灌鄢,王贲灌大梁,城内皆死傷慘重,至今仍怨秦人,吾等若灌臨湘,倒是能讓李由軍懸釜為炊,但也會讓城中百姓多死亡,臨湘乃長沙人口最多的城邑,對南征軍十分友善,若使之與吾等為仇雠,于長久不利。”

  利倉道:“那依蕭都尉看,當如何破城?吾等若想北上,必得臨湘,尤其是倉禀中的長沙之稻、粟,否則不出半月,三軍将餓潰!”

  蕭何笑道:“或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雖然現在地位高了,但韓信對蕭何依然十分敬重:“還請蕭君教之。”

  眼看韓信大敗李由,南方形勢驟變,蕭何也一改前幾日的憂慮,開始積極為南征軍出謀劃策起來,他捋須道:

  “南征軍駐紮長沙兩載,與民相善,尉将軍勒令士卒,對百姓秋毫無犯,更派人助臨湘整治市容,讓軍醫教當地人醫術,使鈴醫領着南征軍的俸祿,行走在長沙各縣行善事,對長沙籍貫的兵卒、徭役,也像對待鄉黨一般親切。”

  “故長沙人喜南征軍,不喜李由軍,如今雖被李由及守、尉裹挾,閉城而守,然其子弟皆為我軍所虜,城中萬餘百姓,必不會真心助李由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