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第1頁)

  “齊人素來怯懦,五國皆抗秦而亡,獨齊苟且,故吾不喜齊人,郯城可取,因為那本就是楚國故地,但入齊地,立齊王之事?還是等我滅了景駒、秦嘉,與亞父商議後再說罷!”

  項籍是個記仇的,他最惦記的,還算快點西攻彭城,一統楚國,将秦嘉、景駒的腦袋砍下來當鞠踢……

  所以他決定帶項聲及主力五千人,西擊彭城,北取郯縣的任務,就交給龍且和項纏了。

  張良想了想,沒有随項籍去彭城,還是來了郯縣。

  “以項少将軍之勇銳,取彭城不在話下,但我以為,早點鼓動齊地豪傑反秦,才是重中之重!”

  張良的擔心并非沒有緣由,幾年前,齊地已經造過一次反,臨淄、濟北那邊有血性的齊人豪俠,幾乎被黑夫殺絕了。倘若不能在琅琊、膠東掀起風浪,阻擋秦廷在齊地的軍隊南下,再過不久,新複辟的楚國,恐怕将面臨中原和齊地秦軍的兩路夾擊!

  齊楚若不能打開局面,複韓無疑是癡人說夢。

  離開下邳四日後,龍且已率衆人抵達郯縣城下。

  龍且指揮楚卒準備攻城,張良則指着此地山川道:“東海郡北至缯,南至大江。項伯,你知道南北近千裡的東海郡,為何要選偏北的郯縣做郡府麼?”

  項纏搖頭:“我可沒子房博學。”

  張良笑道:“此地南連淮、泗,北走青、齊,西接藤、薛,再加上此地聯絡海岱,控引濟河,山川糾結,足以自固,乃是必争之地。”

  “自古南服有事,必繇此以争齊魯。句吳道郯子國,以侵齊伐魯。越人既滅吳,亦滅郯以觊觎中原也。五國伐齊後,楚将淖齒亦是從郯地北上入莒,控制齊闵王的。”

  他在下邳時,也給項籍解釋過了,所謂的“扶立齊王”,其實并非真心要幫齊複國,而是效仿昔日齊國将滅之時,楚國以助齊之名占領了淮北等大片土地,楚将淖齒甚至深入至莒,被齊湣王拜為相邦,控制了殘齊的軍政大權。

  當年是淖齒太過急躁,未能玩好這一戰略,如今故技重施,最差也能在琅琊、薛郡,為複辟的楚國豎一屏障。

  張良已經過了逞匹夫之勇的年紀,越來越看重權謀和運營,但他所獻之策,項籍卻興趣并不大,反而一直在詢問當年刺秦的“壯舉”……這亦是張良對項籍略有失望的原因。

  說到這份上,項纏卻有些明白了:“子房,你曾長期在齊地行走,并在莒南刺殺秦始皇,你我躲在下邳時,更冒險派親信與齊魯豪傑往來,是為了今日?”

  “正是如此!”

  張良道:“薛郡的大俠朱家,一直在幫我與梁、魯各地豪俠聯絡。郯縣之中,也有田齊後裔公孫慶,他知道一些在齊地山林草澤藏匿的諸田勢力,隻要取了郯縣,便能重新建立聯絡,将始皇帝死,楚地皆反的消息告訴衆人,使衆人響應!”

  事情與張良預想的差不多,東海郡兵,已經在下邳被項籍打得覆滅,郯縣未能反抗太久,東海郡守便帶着一衆人北逃琅琊了,龍且輕取郯縣,而張良入城後,也見到了故人公孫慶。

  “通知齊、魯豪傑舉事?”

  公孫慶是本地豪貴,齊公子之後,他奇異地看着張良:“子房兄,你還不知道?”

  “知道什麼?”張良從公孫慶的語氣裡,感覺到事情不對。

  公孫慶無奈地說道:“泰山的公杲,沂蒙山的費缟,莒縣的田吸,臨淄的劇柳,這些各地豪俠,本是我與朱家大俠暗中聯絡的,但他們在六月初一時,便一齊舉兵了。”

  ……

  聽說自己聯絡的豪俠們已提前舉義,張良十分詫異:

  “怎如此着急?五月中時,我才在下邳得知項少将軍在淮南起兵的消息,随後與項伯舉兵,奪取了下邳,這才使人往齊地傳遞消息。”

  公孫慶颔首:“可不是,五月下旬,子房你派人送來消息,讓吾等做好準備,待楚兵抵達,于六月底、七月初舉事。但孰料,六月初,等我信使到四處時,才發現彼輩已舉兵圍攻當地縣城了!”

  “雖取了幾個縣邑,但無奈官軍勢大,紛紛吃了敗仗,如今他們正遭薛郡、琅琊、濟北、臨淄郡秦軍圍攻呢!”

  一旁的項纏吸氣:“齊人不是被官府殺怕了,素來怯怯麼?此番卻不待吾等抵達,争相舉事,真是咄咄怪事。”

  張良想了想:“是有人,在齊魯散播始皇帝已死的消息?”

  公孫慶拊掌:“沒錯,從五月起,齊魯各地都傳瘋了,說始皇帝已崩,先時百姓大多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