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第2頁)

  當韓信占領上蔡後,擺在他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是直接向西,越過方城夏道,進攻宛城。

  這南陽郡本是一個大盆地,西依秦嶺,南部為大巴山餘脈,東南部為大别山,北為伏牛山,東為桐柏山。其中伏牛山與桐柏山之間,有許多斷斷續續的丘陵,這就是“方城夏道”。

  由于這些丘陵之間的斷口過大,過多,并不利于防守。因此春秋時,楚人在最終奪取南陽盆地之後,便想了個辦法,在此修築了一條長城,将那些土山連接起來用于防守。

  這便是著名的楚之方城,因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成了荊楚北部的屏障。

  雖然後來,方城被趙魏韓三晉聯軍攻破,南陽也為韓國所占,數十年後又為秦所奪。但從始至終,方城一直有所維護。這次戰争,方城還成了王贲的東部防線,有兩萬人守着方城南北隘口,得知黑夫派偏師出汝南後,南陽郡守也立刻率軍出宛,至方城守禦。

  眼看方城一線大軍雲集,于是韓信不走近道,反而繞了遠路:他率軍徑直向北,進入颍川郡境内,占領了舞陽縣(河南舞陽)……

  于是吳廣等人又得匆匆放下手裡的飯碗,繼續向北急行軍。

  韓信這一北上不要緊,可吓壞了南陽、颍川的郡守郡尉。

  需知,王贲在南陽集中了二十萬大軍,月費糧秣三十萬石,這些糧食光南陽郡可供應不上,還需要從三個地方運糧。

  其一就是關中,走武關道,但因路途遙遠,沿途耗費太大,每月隻能運來五萬石。

  再有便是洛陽,走魯陽南下宛城,每月可運十萬石。

  而最重要的,則是敖倉的糧食,作為秦朝在關東最大的糧倉,存糧數百萬石的敖倉發車南下颍川,再通過昆陽、葉縣,進入南陽郡——這也是王贲甯可放棄關東許多郡縣,卻要求颍川絕不容有失的原因!

  眼下,韓信攻占舞陽縣,距離秦軍糧道不過數十裡,派出輕兵大肆燒掠糧隊,一時間,糧車都停在了襄城,不敢再去昆陽。

  為消除這一大患,南陽郡尉不得不離開方城,帶着兩萬人北上,而颍川郡秦軍也奉命從陽翟南下,希望在葉地合圍韓信。

  戰機總是稍縱即逝,就在這當口,昆陽縣的韓國遺民聽說有“義軍”進入颍川,也按捺不住了,便發生了反秦暴動,殺吏作亂,占領了縣城。

  颍川郡尉不得不先圍攻昆陽,這是緻命的失誤,韓信得知消息後,立刻率全軍北上,與颍川軍在昆陽城下爆發了大戰……

  結果便是眼下的光景,北伐軍大勝,颍川軍大敗,向北潰散了。

  吳廣包裹好受傷的胳膊,立刻趕到韓信與利倉處,喜滋滋地報功道:“韓裨将,吾等繳獲了許多糧秣,足夠讓将士們飽餐一頓了!”

  為趕在南北兩支秦軍合圍前打開局面,離開上蔡時,韓信勒令衆人抛棄了大部分辎重,輕裝前進,打赢這場仗的意義,讓心存疑慮的士卒們士氣大漲。

  “韓裨将真是用兵如神。”

  利倉也不得不佩服,他作為都尉,在上蔡時力主向西進兵,強攻方城夏道,心裡想的是,不惜犧牲這支偏師,也要為黑夫解圍。

  但韓信卻否定了他的建議。

  二人當初為了路線問題,大吵了一架,但眼下看來,韓信的策略是對的。

  韓信見利倉總算心服口服,心中亦有些得意,笑道:“兵法雲,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與其在敵人選好的戰場與之對陣,不如動起來,牽着他們的鼻子走,這是武忠侯在奪取南郡時的戰法,韓信不過是學他罷了。”

  利倉颔首:“昆陽是南北通衢之地,奪取了此地,就相當于截斷了王贲軍最重要的糧道,周圍的逆軍,恐怕都要坐不住了。”

  韓信道:“這也意味着,吾等恐怕要被中原的逆軍圍追堵截了!”

  “有韓裨将指揮,無懼也,來多少,便滅多少!”

  利倉心裡卻是歡喜,因為他們鬧出的動靜越大,王贲老兒就越可能撤兵回援,也算對得起大帥了。

  韓信偏頭看向遭到圍攻數日後,一片殘破的昆陽:“且不說這些,先進城罷!”

  昆陽被颍川軍圍攻了數日,但城内韓人抵抗劇烈,城池未破,但死傷也很慘重。

  方才北伐軍與颍川軍大戰時,城内的人本還有些躊躇,但一看到北伐軍竟打着“韓”字大旗,又與秦軍殊死作戰,遂産生了一些美麗的誤會,還當他們是來複韓的同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