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第1頁)

  好啊,那真正的“謀逆”頭子,就親自下場,來證明那是個誤會,馮劫分明是力戰而亡,馮氏全族,可對胡亥百分百愚忠啊!

  考慮到過猶不及,所以黑夫隻祭了馮毋擇、馮劫,此事傳開,旁人自然能将他們,與馮去疾的下場做對比,從而得出結論——這樣的愚忠之臣,胡亥都誅殺族滅,何況别人?

  反倒是武忠侯,深明大義,敬重對手,就算曾與之為敵,事後也不會清算,你們不考慮考慮?

  黑夫臉不紅心不跳,掏出袖中紙張,一闆一眼地念着叔孫通給寫的悼詞。

  “昔者龍逢斬,比幹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賢,而身不免乎戮!”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苌弘死于蜀,蜀人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伍員流于江,因随流揚波,依潮來往,激蕩崩岸,數載顯靈,頭巨若車輪,目若耀電,須發四張,射于十裡,引越人入吳。”

  “胡亥之無道過于桀、纣、夫差,不道僞君,何可為計哉?黑夫今日厚葬武信侯及馮劫,欲保其碧血丹心,使世人知之。亦望二君泉下有靈,北伐軍叩武關,入鹹陽之日,當以靈魄為吾軍助威。黑夫必斬胡亥、趙高之首以祭馮氏!”

  “郡縣部曲偏裨将校諸吏,見馮氏事,若能幡然醒悟,降于義師者,勿有所問!”

  叔孫通看了看天上,心道若死人真能顯靈,馮氏叔侄二人,怕是最想将黑夫活活劈死在墳前喲!

  隻可惜今日萬裡晴空,天上沒打雷沒下雪。

  這世道,好人不長命,惡人活千年。

  所以黑夫以為,想要在這亂世裡與惡人相鬥,赢得勝利,自己就得先成為代惡人!

  日上三竿,表演結束,黑夫拍拍土起身,十分滿意。

  叔孫通搞葬禮的确是一把好手,不論什麼級别,都手到擒來,還寫得一手好文章,能把白的說成黑的,紅的描成綠的。

  于是黑夫讓他繼續做“博士”,專司軍中宣傳事宜,無非是為黑夫起兵尋找正義性,譴責胡亥及六國反賊的倒行逆施……

  然後便要奉黑之命,大肆宣傳,傳到南陽、漢中、關中去,讓世人看清楚鹹陽那昏君佞臣的嘴臉,也能明白武忠侯奉遺诏靖難的正義性!

  考慮到這件事戲劇性尚嫌不足,無法在民間形成洗腦傳播,黑夫還讓人編了一個故事:

  “馮劫既殁,坐下赤馬被趙佗所獲,獻與黑夫,黑夫令人好生飼養,然其馬竟數日不食草料而死!”

  于是武忠侯感慨:“馬尚如此,何況馮乎?”

  遂決定厚葬馮氏!

  叔孫通擊節而贊:“君侯,如此一來,前因後果便天衣無縫,更容易被口口相傳了。”

  黑夫回頭看了看馮氏叔侄的墓,說道:“還不夠,馮氏葬禮已畢,公子高和扶蘇次子的也不能落下,要做足姿态,告訴關中的公族勢力,黑夫絕非謀逆篡位,而是要保護始皇帝血脈的大忠臣,讓他們可放心來投,我可庇護群公子,免遭胡亥毒手!”

  螞蚱腿小也是肉,若有願棄暗投明者,黑夫當來者不拒。

  “公子高二人的祭文,還是由你這妙筆來寫,要把他吹噓成古代的賢公子……嗯,你懂我的意思。”

  叔孫通立刻道:“君侯,将春秋時衛國兩位賢公子事迹,套在公子高、扶蘇次子身上,何如?”

  黑夫讀過左傳,有點印象:“你說的是,公子伋與公子壽?”

  “正是!”

  這故事說的卻是,春秋時衛宣公十分昏庸,因其幼子朔觊觎長子公子伋的儲君之位,遂與母親齊姜進讒言于衛宣公,欲設計殺死公子伋。齊姜的另一個兒子公子壽,卻與公子伋關系極好,得知此事後,匆忙告知。

  然公子伋跟曆史上的扶蘇像極了,性情剛烈,說什麼“父而賜子死,尚敢苟生?”準備毅然赴死。

  公子壽不忍,将公子伋灌醉後穿上他的衣冠,代其上路,遂被殺于舟中,公子伋醒來後匆忙趕去,卻來遲一步,悲痛萬分,便表明身份,也一同被殺。

  衛國人便以《二子同舟》這首詩紀念兩位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