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第1頁)

  想當年信陵君組織合縱,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骜,然而卻受阻于函谷天險,時日稍長,聯軍補給吃不消,遂縱敗約散,各自回家了。

  站在“誅滅暴秦”的大義上,張耳以為,與其去函谷關下吃灰,倒不是抓住這個機會,走河東入關還更快些呢。

  而站在“魏相”的角度上,入轵關取河東,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百年前,魏有其地。秦商鞅曾言于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魏失河東,然後秦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矣。”

  反過來也一樣,魏國若能取此西魏之地,亦能重現昔日魏文、武之雄業!

  于是張耳道:“趙高有何條件?”

  張敖道:“趙高希望,能與楚魏立盟約,他開轵關,讓六國聯軍能西進關中滅秦宗室社稷,事後能讓他割上黨郡(山西長治),以為王!”

  ……

  “割上黨以為王?”

  張耳有些出乎意料,本以為趙高會張口要河東,畢竟河東兵權在其弟趙成手裡。

  不過想想就明白了。

  “趙高是聰明人啊……”張耳露出了笑。

  趙高想必是考慮到魏國貪河東之地,與虎謀皮的事不敢做,就退而求其次,索要過去屬于韓國的上黨。

  韓小弱也,連颍川都未收複,還死了韓王成,至今未有新王,更被項羽空降了個鄭昌去管着,就算滅秦功成後,韓國能否恢複社稷還是未知數,自然更不可能越過魏國,對上黨提出任何要求了。

  而且觀天下局勢,消滅北秦後,黑夫與六國的矛盾就變得不可調和,有河東為蔽,趙高還能在上黨過幾天安心日子……

  若這條件擺到項羽案前,楚人隻怕想都不想就答應了,反正不是他們的土地。

  但張耳卻另有想法,反問張敖:“你以為如何?”

  張敖道:“兒途徑轵關,曾聽當地三老說,當地本屬韓,而後韓國将此地與魏國作了交換……”

  因為趙、魏、韓三家分晉,其領土均是在各自卿族原來的封地基礎上擴充來的,因此沒有連成一片,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早期的魏韓,主體都被分成兩個部分,魏有東西,韓有南北,那态勢,酷似一對69。

  因此韓魏兩國沒少交換土地,但即便是魏國換得轵關,也隻有一條道将河東與河内相連。

  “故魏國分東西,河東與河内,為上黨從中阻斷,故為四分五裂之國,東西不能相顧……”

  “今父親為魏相,不可重蹈昔日覆轍,将東西命脈交給趙高,而當全取河東、上黨以為魏土!上黨四塞之固,東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三關以通河内,不必單靠一條轵關。再并有河内、東郡、大梁,則魏必然強盛!北聯趙國,南合楚國,東接齊國,地方兩千裡,持戟十萬,足以自保于亂世。”

  張耳略微詫異,他沒料到,淪為豎寺的張敖,竟有這般見識。

  “這些事,你是從何處學來的?”

  張敖擡起頭:“用耳聽,用眼看,用心記!趙高亦是隐官出身,卻自學成材,精通律令,兒作為父親之子,身負母親血仇,又豈會自怨自艾,甘心做一輩子奴婢呢?”

  他這些年的苦,可不是白吃的。

  張耳颔首,露出了玩味的笑:“你不是趙高的使者麼?若魏國取了上黨,他怎麼辦?”

  “沒錯,我是趙高使者。”

  張敖道:“但張敖,首先是魏相之子,是魏人!”

  “趙高本小人也,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反複無常,他對我,不過是利用罷了。父親且先允了他,先取得河東、上黨,假言邀趙高之國,待他去上黨,必經河東,兒有一百種法子,将他殺死!”

  他趙高能賣胡亥,我張敖,就不能賣趙高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