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第1頁)

  ……

第0881章

崤函之固

  六月中旬,黑夫正式進攻不過二三日便破武關而入,而距武關東北數百裡,伏牛山、崤函群山阻隔的函谷關,項羽卻仍在一籌莫展。

  函谷關是東去洛陽,西達秦國的咽喉,從楚軍的前線陣地陝縣(河南三門峽市)到函谷關,足足有一百裡地,五月份時,項羽卻帶着人走了整整五天,有時候一日僅能前進十裡。

  這條函道是項羽這輩子走過最難走的險徑,什麼成臯、亢父加起來都不及十一:崤山的路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這裡邃岸天高,澗道之峽,車不方軌。左右到處都是松柏,行人在幽深的谷底,但聞山中老猿悲鳴,仰首卻難見天日。

  “難怪數百年前,晉軍在這設伏,能殺得秦穆公的三位将軍全軍覆沒。”

  說話的是鐘離昧,昔日的楚國老兵、間諜,今日的項羽麾下大将,當範增留在楚地治理大後方時,他俨然成了楚軍裡的智力擔當。

  隻可惜,自春秋之後,随着晉國的分裂,崤函便歸了秦國,秦人在此設關隘,從此便全據崤函之固——它随之成為六國西讨秦國必經的噩夢。

  “吾等終于到了此關。”

  抵達曹陽,已能遙遙望見函谷關時,項羽感慨萬千,從小到大,他曾無數次聽聞函谷關的名頭。

  尤記得,十多年前,在下相的項氏莊園裡,大父項燕還曾對他講述過信陵君、春申君兩次組織六國合縱,攻至函谷關的故事。

  “諸侯聞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我亦在楚軍之中。當時魏公子無忌會諸侯于大梁,又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骜。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那是第四次合縱的輝煌勝利,隻可惜魏王疑信陵君,未能繼續擴大戰果,當提起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在函谷關前的戰鬥時,項燕的聲音便要低沉許多:

  “是時諸侯以楚考烈王為縱長,春申君用事,龐煖為将。魏、趙、韓、燕、楚五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歸咎于春申君,越發疏遠他……”

  那是六國最後一次聯合抗秦,這之後,随着秦始皇帝親政,便開始不斷東出函谷,掃滅六國。

  在曹陽安營紮寨時,項羽告訴鐘離昧:“大父在世時,最想做的事情便是組織第六次合縱,仍使楚為縱長,擊破函谷關,逼迫秦恢複韓國社稷,歸還趙、魏、燕、楚之壤。”

  隻可惜最終還是縱散約敗,随着項燕敗亡,楚國也為秦所滅。

  “如今,時隔多年,項籍終于實現了大父夙願,重開合縱,帶着楚人,站在此地!”

  項羽重瞳如炬,對這座關隘志在必得!

  楚國已經恢複,項羽之所以還堅持帶着楚軍主力不斷西進,喊着“誅暴秦”的口号,目的往大了說,是欲為楚國複仇。

  楚懷王入秦之恥,是每個有志氣的楚人從小聽聞的事,非要打比方的話,就跟宋人常念叨“靖康恥,猶未雪”一樣,項羽耳濡目染,少時便埋下了仇恨秦人的種子。

  而更令項羽覺得羞恥的是,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然而白起率數萬之衆,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國仇,不可不報,項羽必須證明,楚人不是隻會穿着長袖高冠,吟詩作賦的文質懦夫!

  家恨則排在國仇之後,大父項燕死在抗秦的戰争裡,身首異處,據說屍體還為秦人争奪所裂,項羽的父親,也同樣亡于秦人戈矛之下。

  所以項羽的追求,比昔日項燕“破函谷逼秦退讓”更進一步:

  “我要踏平函谷,像白起燒我西陵一樣,燒掉骊山,入鹹陽誅秦皇帝,毀秦之七廟,将秦昔日對六國的折辱破壞十倍奉還,再帶着為秦所奪的六國瑰寶人口離開關中……”

  “這才是大丈夫報仇的方式!”

  而項羽手下的楚人,也有自己的目的,秦朝地域歧視一向嚴重,具體表現為加入秦籍越早的地區,地位越高。最高的關中老秦之人,楚人則是最低。

  不少楚人,過去來鹹陽徭役屯戍,秦中吏卒常趾高氣揚,遇之無狀,那口氣記到現在。

  更何況,楚地有一句諺語:“富極關中,窮極淮南”,天下财富聚集在關中,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不過四分之一,而人衆不過什二;然量其富,什居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