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東路軍,西路方面,則是由利鹹主持,丹陽郡的安圃,也會乘機從丹陽渡過大江,掃蕩淮南,他将與從衡山郡過來的尉驚彙合,以兩萬之師攻擊壽春,尉陽也會分一部分舟師去幫忙。
楚人大多随項籍西擊秦了,大後方反而相對空虛,就這樣,七月中旬,樓船舟師與越兵配合,一路連破高郵等地,抵達南北通衢的淮陰城……
不同于廣陵、高郵等地楚人的劇烈反抗,淮陰竟是不戰而降,本地人驅逐了項籍派來的縣公,打開城門迎接北伐軍。
一問才知道,原來這淮陰卻是北伐軍中位列“裨将”的韓信家鄉。韓信過去數年以多次大勝,名聲躁于南方,淮陰也或多或少聽說過。
于是在北伐軍打到家門口時,這個曾嫌棄并逼走韓信的縣邑,卻将那遊子當成了護身符,連忙祭出來,希望得到優待……
過去多次被韓信白吃白喝的南昌亭長家更被全縣父老推了出來,硬着頭皮拜在尉陽面前,稱:
“敢告于将軍,南昌亭長乃韓信故舊也,韓信視其如親兄。”
南昌亭長朝尉陽露出了一個難堪的笑。
本地三老又指了指昔日為難韓信,故意先偷偷吃晚飯,讓韓信難堪的南昌亭長之妻道:
“而視其妻如親嫂也!”
南昌亭長之妻被鋪天蓋地遮蔽淮水的舟師,全副武裝的士卒吓住了,垂首不敢言語。
但三老萬萬沒料到,他們擡出來的護身符非但沒能讨好眼前的将軍,反而惹怒了他。
尉陽聽他們提及韓信,氣不打一處來,遂皮笑肉不笑地說道:
“韓信吾妹婿也,兄事于我,聽汝等之言,這南昌亭長亦為韓信之兄,該與本将軍同席抗禮不成?”
……
第0913章
一飯之恩必償
外人多以為,尉陽乃是韓信妻兄,關系應當不差,卻沒想到,尉陽卻是聽到韓信兩個字就來氣!
早在嶺南時,尉陽就不喜歡韓信此人,倒不是因為出身,而是因為脾性,他覺得韓信恃才而傲,難以合群,偏又得仲父信賴寵愛,三番五次給這無賴兒機會,讓其立功,甚至軍中有聲音說:
“比起尉陽,韓信更似武忠侯親侄。”
這話最後成真了,尉陽聽聞,本來韓信在丹水打了場大敗仗,仲父卻非但不責罰,反将妹妹尉月許給韓信,等消息傳到江東,兩人都已經定親了。
這讓尉陽好似吃了一隻蒼蠅,為此郁郁不平數月,納了好幾個妾才平複了心裡的惱火。
盡管對這樁婚事不滿,好似看了許多年的好白菘被彘拱了,但畢竟是仲父的決定,木已成舟,尉陽再不樂意也得認同。
而且他們家有個習慣,從大母還在世時起,有什麼矛盾怨言,都是關起門來自己掰扯,外人面前,卻必須其樂融融,所以衷、黑夫、驚兄弟三人從小到大,絕不在外人面前拆對方台。
用尉陽長大後從張蒼學到的話,就是“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
尉陽對這家中傳統,記憶猶新。
于是他也不發作,隻笑着對南昌亭長道:“既然汝猶如韓信之兄,那自然熟知其過往,汝且好好将韓信舊日事迹,與我分說……”
南昌亭長先說了一堆好話,比如韓信從小就表現得不凡,母死無處可葬,便置于高崗之上,其地可置邑千家,如今果然大富大貴,看來是地方選得好,用後世的話說,便是風水極佳,祖墳冒煙……
尉陽要聽的可不是這個,一拍案幾,讓南昌亭長不要隻挑好的說。
南昌亭長這才将韓信年少便開始吃百家飯,大而無業,終日晃蕩,為了一口吃的能在鄰居家一賴半個月開始說起,最後連著名的胯下之辱,也如實道來。
不論哪一條,都足以讓韓信為人所輕,這下連尉陽聽着都替韓信臉紅,越想越氣,自家阿妹,怎就許給了這樣一個無行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