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第10頁)

  “秦軍收複大荔,解救無數百姓,當地三老奉酒出迎,喜極而泣。”

  “駱甲、楊喜等故秦人為前鋒,進攻蒲津渡,高唱‘無衣’之歌,将楚人趕下大河,賊首項籍抛棄辎重,狼狽而走。”

  “龍門一戰,少梁山西河之民以木罂缶浮河而下,阻趙魏後軍,與上郡翟騎彙合,此戰大捷,斬首數千!”

  總之,叔孫通操作的邸報,大意就是:“大秦各地人民團結在武忠侯身邊,結成統一戰線,齊心協力,抵禦賊辱,赢得了一場又一場偉大勝利,維護了秦地的安甯和祖國統一……”

  内裡要宣揚的主題則是:“繼始皇帝之志,為秦人守衛邦國,護裡闾安甯者,武忠侯也!”

  輿論宣傳格外成功,月餘前,當北伐軍初入鹹陽時,鹹陽人都小心翼翼地在門縫裡觀望,不知道新的統治者會如何對待自己。

  可眼下,當北伐軍從西河返回時,鹹陽人态度大變,迎接他們的卻已是湧動的人潮,以及陣陣歡呼……

  武忠侯大旗經過時,甚至隐隐有“武忠侯萬歲”的呼聲。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武忠侯将大亂的罪魁禍首,欲賣關中與群盜的奸佞趙高一并押解回來,在鹹陽廷尉官寺進行公審!

  棘門法庭肅穆無比,從始皇帝的太醫令夏無且,李斯之子李于,馮氏的門客,王贲的舊部,到胡亥身邊的小宦,一個個證人被引上來,吐訴趙高或有或無的罪。

  篡改诏令、謀害先帝舊臣、苛待百姓、貪贓枉法、賣國求榮、勾結群盜,引誘胡虜、殘害公子公主……

  這是由北伐軍兩位軍正樂和去疾給趙高所定之罪,最終宣判:以趙高之罪,曠古未聞,已超過了秦律中任何單項罪名,當數罪并罰,先具五刑,再行車裂,最後碎其屍骨!

  陸賈進鹹陽當日,正好趕上這一盛況。

  處死趙高的當日,鹹陽真是萬人空巷,百姓們擠滿了渭橋,湧向東市,全城來了足足有十多萬人,其餘人則堵在外圍不得入。

  武忠侯不得不派出上萬兵卒維持秩序,擋着洶湧的人潮,以免群情激奮的他們沖破阻礙,一擁而上将趙高活活打死。

  從王贲上書“請誅趙高”開始,趙高就成了鹹陽人公認的大奸之徒,隻可惜先前他們敢怒而不敢言,如今卻能牆倒衆人推。

  而在赤身裸體的趙高被押上來時,鹹陽人情緒也達到了高潮,他們朝被北伐軍士架住,往行刑台上拖拽的趙高狠狠揮舞拳頭,仿佛它們真的砸在這奸佞身上一般。

  “佞臣!”

  “國賊!”

  “秦奸!”

  不同的稱呼從衆人口中罵出,如同狂風驟雨,朝趙高席卷而去,吹得他搖搖晃晃,臉上沾滿旁人吐來的口水,在秋風中瑟瑟發抖。

  他似乎想說點什麼,但那微弱的聲音,也許是一些“真相”,但卻完全被喧嚣的“殺了他”所掩蓋。

  當人民不想聽你說話時,你說什麼也沒用。

  從始皇帝末年起,到胡亥倒台,關中人這幾年裡所受的苦楚,都被歸咎于胡亥、趙高這對君臣,死人稍微幸運,活人就要承擔萬民之怒火,加之輿論煽動,真是集萬惡于一身。

  但因為隔着遠,大多數人其實看不清行刑過程,但并不妨礙他們回到家中,對被攔在更遠處,未能目睹這一幕的鄰居描述經過:

  先是黥面,獄吏用刀鋸在趙高的兩頰和額頭分别刺了“佞臣、國賊、秦奸”一共六字,下手很重,一時間趙高面上血淋不止,痛呼不已,後又以滾燙的墨澆之,使其如同痣般,永遠留在臉上。

  接下來是劓刑,本就被敲碎牙齒,又挨過幾拳,斷了鼻梁的趙高,現在永遠失去了他那嗅覺靈敏的鼻子,面容好似鬼怪,說話更加含糊不清。

  而後是腐刑,早已磨了半晌刀的宮中刑官上前,亮出了特質的刀斧——據說武忠侯欲更律令,放空關中諸宮室,以後宮廷不再接收宦官,腐刑也将減少,隻有強暴女子的犯人會被施以宮刑。

  過程很難看清,隻知趙高發出了殺豬般的慘叫,他那血淋淋的玩意被割得幹淨,高高舉起展示,又扔到人群中,被衆人踩成了肉泥,粘在無數人鞋履底部。

  接着,趙高的左右腳也被活生生剁下,不少穿着踴,一瘸一拐的獲釋隐官刑徒也來觀望。他們高高舉起自己的木踴,歡呼陣陣,感慨趙高也有今日——盡管他們受此刑罰不一定是趙高所為,但并不妨礙衆人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