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空巢,不智也!
楊喜離開後,武亭長咀嚼着這些聽來的新聞,除了減孩童口賦,武忠侯還将頒布另一項善政:
“裡闾中六十以上的老叟,不但盡免其口賦,更每年賜布一匹,七十以上賜兩匹……”
他明年,可就要滿六旬了……
對新政府的觀感,漸漸從觀望,生出了些許好感來。
這時候,武亭長的侄兒,卻對着楊喜遠去的背影吐口水。
“不就是一個降卒麼?他得意什麼!”
武亭長掄起巴掌,狠狠打了侄兒一下!大罵道:
“楊喜是帶頭投誠了不假,可他由此保全了甯秦子弟的命,又帶着他們在西河抗擊六國群盜,那時候你在哪?啊!”
他侄兒一臉發懵:“叔父,你不也一起罵過麼?說往後是新秦人食肉,故秦人吃糠……”
“一派胡言!”
武亭長又甩了他一巴掌,義正詞嚴:
“甯秦之所以還安甯,未被六國屠戮,楊喜等人之功也,誰還敢亂嚼舌頭,休說你是吾侄,就算是親兒子,本亭長也要親自押着去見官,告他诽謗功臣!”
第0930章
凡每每與之相反
楊喜歸來的消息,驚動了他們裡所有人,裡中父老子弟,都在裡正、田吏帶領着,于裡門外相迎。
先行回來的幾個故秦兵卒朝楊喜行大禮:“若無楊伯率吾等投誠,恐至今難歸。”
并不是所有降兵都得到了遣返,在杜縣抵抗北伐軍到最後的那一批中尉軍,就被當成了反面典型,要在鹹陽做勞役到秋後才得放歸。
倒是最早放下武器的甯秦兵,在待遇上幾與北伐軍已無區别。
而他們,也在西河之戰裡,面對六國群盜的斥候,亮劍相向,證明了自己的勇氣——非因懦弱而投降,而是為大義而投誠!
裡中父老也贊譽之聲不絕,甯秦往北幾十裡就是西河,往東北五十裡則是風陵渡,七月份時西河慘遭六國群盜入寇,大肆殺戮擄掠,不少西河人渡水逃入甯秦。
而一支六國盜匪也在風陵渡口遊弋,甯秦大警,他們子弟多在外服役,隻剩下老弱婦孺恐難抵禦。幸虧北伐軍東門豹部來得及時,将群盜趕跑,至今仍有兩千兵卒駐紮在風陵渡處,防備六國滋擾秦中。
世事變化太快,昔日的南方“叛軍”,現在卻搖身一變,成了“義師”,還幫甯秦人守護家園的衛士,并與本地子弟并肩作戰,甯秦人撓了撓頭,有些無法置信,但還是迅速接受了這一事實。
在裡門處,楊喜少不了又宣揚了一番武忠侯的政策,答應了裡正等邀約他明日宴飨,這才在兩個弟弟的簇擁下,驅車往家中而去。
七嘴八舌的誇贊聲漸遠後,他的二弟楊樂這才抽空告訴楊喜:
“母親腳痛,不能來接伯兄。”
“又犯病了?”
楊喜心中一陣難過,他母親在父親死後拉扯兄弟三人長大,着實不易,家中有不更之爵,算是中人之家,不貧不富,但連續生養三個男孩,飯量大,也有些吃力。
為了讓兄弟三人吃飽飯,母親除了料理田地,紡織衣褐外,還得下河淘些蝦蟹,年紀大後,便犯了腿腳疼痛的毛病,尤其以雨天和寒冬尤甚,一觸地就好似被針紮了似的。
眼下才中秋,她便不能下榻走動,看來病比往年更重了。
“都怪我,未能在母親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