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事時辰下來,雙方各有損傷,最終還是騎兵較少的臧荼敗下陣來。他一路撤往令支,準備據城而守,等待栾布支援。
不想半道卻為突然殺出來的樓煩人和遼騎沖散,又繼續敗退,丢盔棄甲,幸好扶蘇也未猛追到底,原因是在漁陽的栾布發兵來援,牽制了扶蘇的主力。
但這并不能挽救臧荼的潰敗,他們一路退回到碣石城(河北秦皇島),這才得知,兵力空虛的榆關,竟也被扶蘇偏師攻了下來。
這下,臧荼面臨遭兩面夾擊的危險。
碣石雖然還有糧,但所謂的“燕國”不過是造反戍卒和地方豪長的武裝,士氣不高,臧荼得勢時群起來投,如今他露出頹态,背叛竄逃者不計其數。
沒幾日,他便隻剩三千殘部,左右皆敵,後方是大海,也不知能否撐到栾布和盟友代王韓廣的救援。
從海上撤離是一個不錯的法子,碣石本就是燕地最大的海港,和平年代齊國船隻常來此貿易。秦始皇帝時,東巡碣石,刻石尚在,并為了迎接征海東歸來的大軍,在此修了長長的防波堤,擴寬了港口,隻是如今港灣裡,船隻寥寥無幾……
中秋時節,冰涼的海潮将白色鹽沫沖刷上海灘,正當臧荼猶豫是否要抛下軍隊,帶着少數親信離開時,卻得知了一個讓人欣喜的消息。
“大王,海上,來了許多大船!”
……
對扶蘇來說,碣石是有特殊含義的地方。
四年前,他結束了對海東的征伐,斬滄海君之首歸來,便是在此向父皇獻俘。
當日情形他還記得很清楚,十萬軍民,百官群臣皆拜,大聲道:“古往今來,皆不及大秦之盛!”
那聲音,甚至一度壓過了海潮。
歌功頌德聲回蕩在碣石山,所有聲音都在告訴秦始皇,他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偉大統治者,而秦的統治,在此刻也臻于極盛!
士卒苦于征戰,百姓累于徭役,十數年間,流逝的生命和氣力,這極盛下暗藏的諸多隐患,蠢蠢欲動的六國複辟勢力,這一切污點,仿佛都被花團錦簇的赫赫武功給掩蓋住了。
而秦始皇帝,也給了天下一個承諾。
“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
刻在石頭上,就像大秦的國運和信譽,永不枯朽!
但盛極必衰,很快,第一次南征以失敗告終的消息傳來,始皇帝怒,一意孤行,拜黑夫為昌南侯,又強使之為主将,兩年之内,必克百越!
那大概是大秦财政和國事徹底墜入深淵的開始。
而“黎庶無繇”的承諾,也再無人提起。
但扶蘇還記得,天下人也期盼着,這一期待,早就刻在了他們心中:
“天地之養也一,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君獨為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以養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許也。”
“無盛鶴列于麗谯之間,無徒骥于锱壇之宮,偃兵休戰。”
這是徐無鬼的主題,也是刻在扶蘇等人心中的期盼。
當自上而下的改變被堵死,自然就有人開始自下而上。
南征開始了,達成了南盡百戶的野望,卻未得到公正的待遇,最後,這支南征軍又掉過頭,掀起了讓故秦崩塌的戰争。
在扶蘇眼中,戍卒、燕人、趙人揭竿而起,為自己而戰并無什麼不對之處。
但動機的正義,不代表行為的正當,他們對天下的破壞,已遠勝于以“苛暴”而聞名的秦吏十倍。
蒼生在哭号,得有人站出來重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