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第9頁)

  “始皇帝崩,逆子謀篡,關東皆叛,幸有武忠侯靖難戡亂。今先帝諸子弟不孝不悌,難繼大業,再統天下。故大秦帝位将空,以武忠侯晉爵為公,效伊尹、周公旦、共伯和事,踐阼攝國政!”

  “明歲,當為攝政元年!”

  政治是門妥協的藝術,而這獨特的政體,便是考慮到新、故秦人接受程度後,妥協的産物。

  由周青臣暫代的禦史府那邊,才頒布了這個讓天下震驚的消息,少府張蒼、治粟内史蕭何、奉常陸賈、太史叔孫通等便帶着上百名僚屬、儒生,請求黑夫加尊位。

  “天子重臣稱公!武忠侯有大功于朝,當晉爵為公!”

  黑夫三讓,這才順水推舟允之。

  為了顯示尊于其餘徹侯,在二十等爵之上,加一“公”爵,這是舊時周代五等爵之首,實際上隻有宋國和天子卿士能夠得此殊榮,魯、衛、齊等大國皆為侯,秦國最初更隻是一區區伯國。

  至于公号為何,一般是看所選的封地,陸賈他們提議黑夫直接割一郡作為封地,但被黑夫否決,隻擇一縣為封地。

  他眯着眼在地圖上搜索了半天,一個個縣看過去,不免抱怨道:

  “我大秦幅員如此遼闊,居然找不到叫‘啥來着’的地方!?”

第0952章

不如諸夏之亡也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帝位空置”的狀态。

  奉常官署内,盡管前段時間才有人因“非以宜言”罪被下獄,但如今輿論管制較秦始皇帝時松了許多,儒生們的議論聲便仍然未息。

  他們的争論,主要集中在随之到來的禮儀問題上:黑夫稱公,當用古時封邦建國之禮,置直屬于其下的群卿大夫否?亦或是仍如現在這樣,淩駕于九卿之上。同時,封公的典禮又将如何舉行,既然沒有天子,那誰來給予黑夫冊命呢?凡此種種,争得不可開交,煩惱之際,甚至有人插了句嘴:

  “孔子言,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如今天子之位空置,這是否意味着,此乃無道之時?”

  就連太宰令伏生也搖頭道:“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眼下卻不僅要三月無君,恐怕要三年五載無君,豈能如此……”

  雖然法家和儒家一直不對付,但面對君主時,二者的觀點卻極其一緻。

  在法家眼裡:“夫利天下之民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可見,天下之治最為重要的是要有“在儒家看來,君主在政治中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也以為天下治平之基本,在于人君一人之身。

  盡管反對者甚衆,可攝政決心已下,既如此,就必須為其施政找到依據,這便是禦用文人的本事了。

  “如此說來,周公攝政時也是禮樂征自諸侯出,是無道之世了?”

  群儒一看,卻是太史令叔孫通,這位正兒八經的孔門弟子義正言辭,質問發言者。

  周公是儒家理論的根源之一,從孔子便開始尊為聖人,不論哪個學派都推崇之至,認為周公制禮,是天下有序的開始,誰敢質疑周公時是無道?

  那幾個儒生頓時啞然,叔孫通更大聲說道:

  “周公定禮樂,天下大治,然自周室東遷攝政治國,陵遲至今,五百五十年來,禮崩樂壞,皆為無道之世!”

  好家夥,将秦始皇帝時也算進“無道”的時段去了,但這卻又是奉常官署内群儒的共識,紛紛點頭,而胡亥時更差勁,更加暴虐無道。

  “而現在,恰恰是從無道轉入有道的開始。”

  叔孫通以為,攝政,不過是從無道進入有道的過度階段,是不得已而為之。

  在他看來,對于黑夫而言,因為故秦大臣和百姓習慣了秦君統治,故取而代之時機未到。

  可再立一個嬴姓皇帝,既讓北伐功臣心中難安,也會對未來征讨六國,争取六國豪傑百姓降服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