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第7頁)

  “最合适的地方,恰恰是武昌!”

  被黑夫以整個荊州五郡托付,利鹹對此地未來的發展,戰略重點,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他侃侃而談道:

  “依我之見,荊州之形勝有三,武昌、襄陽、江陵!”

  “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荊州言之,則重在江陵;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

  “襄陽、江陵兩地無需多言,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扼束江、漢,襟帶吳、楚。春秋時,吳、楚相攻,即有事于夏口,蓋其地通接荊、岘,江、漢合流,為兵沖要地。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順流直下,則豫章、江東盡在域内,故曰重在武昌也。”

  “攝政眼光獨到,早在武昌還是一片荒地時,便相中此處,南征軍以此為基,設大營,中轉辎重兵卒,各地舟車彙集,一年成市。”

  “北伐時,又以安陸的老弱婦孺在此屯田築邑,漸成規模,一年成城。”

  “今更借着避楚軍屠城之機,讓衡山人南徙,此戰之後,便可撤銷邾縣,将漢水以東諸縣并入,稱之為江夏郡,治所位于武昌,再一年,必成江南都邑,此地的戶口、商賈、繁盛,将十倍于邾縣!”

  利鹹語氣稍稍溫和了些:“屆時,吾等再禀于攝政,以江夏郡為夏公世代封地,減其徭役、租稅。”

  他對荊州未來的規劃,需要尉驚幫忙背書,得到采納的成功率更高,而他,也能借此機會,一舉進入朝中,為君侯,為九卿!

  有效果了,這未來的願景讓尉驚有些癡迷,他喃喃說道:

  “仲兄起兵時說過,他是想徹底結束這亂世罷……”

  尉驚又想起,那個邾城郊外,堅決不遷的黃氏老丈了。

  安土重遷,這才是人之常情啊。

  “我隻願吾子吾孫,從出生到垂老入葬,都隻用待在一個地方,再也不必經曆戰亂流離!”

  “你放心。”

  利鹹拍着他的肩,激勵尉驚與自己攜手度過這難關:“這是南郡人最初的期盼。”

  “也是全天下人的願望!”

  驚颔首,旋即眼中有些驚訝,又閃過幾分喜氣,他站起身,指着外面道:

  “雪……下雪了。”

  利鹹回過頭,果然看到洋洋灑灑的雪,從陰郁的天際飄落,落在武昌城,排隊住進北伐軍故壘屋舍的衡山難民頭頂。

  它們也落在百裡外,大江對岸,烈火熄滅後,一片焦土的邾縣地上,好似在醜陋的瘡疤上,撒了層鹽霜……

  利鹹的嘴角開始上揚,而後是狂喜的大笑:

  “天助!天助!”

  “這場仗,是吾等勝了!”

第0967章

江與夏之不可涉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

  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

  作為新楚國的三闾大夫,對這首屈原在楚國東遷時所作的《哀郢》,昭騷自是背得滾瓜爛熟,但這卻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江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