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第1頁)

  趙衍以為去疾的想這不現實:“我軍以奇兵突入上黨,攜五日之糧打赢了此戰,而趙軍糧食也不多,且皆是從長子一路運過來,如今趙糧已斷,而我軍糧亦将盡,若留着四萬俘虜,便是多了四萬張嘴,日費千石。”

  去疾提了個想法:“可将彼輩押回河東,安邑鹽場正缺人手……”

  “誰來押解?要多少人?”

  趙衍搖頭道:“我軍在上黨不過六萬,至少要一半人押送才能安心。若如此,長子還攻不攻?若再遲些,張耳父子恐怕要再度遁逃了。”

  “且魯勾踐雖死,然太原李左車、河内司馬卯實力尚全,萬一彼輩合力攻上黨,救張耳,我軍反而要落于下風,轉勝為敗的責任,誰能擔?”

  “此外,被俘趙卒押去河東,見要西行,必然大躁,若因思鄉念家而暴亂,别說四萬人,就算四萬頭彘,滿山亂跑,也要抓許多天了,辛郡守就不怕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河東局勢,再度混亂?這責任,誰又能擔?”

  這的确是必須面對的難題,去疾有點明白當年武安君的抉擇有多困難了,但他依然堅持,殺不殺辦法:

  “長平殺俘四十萬,已使趙人三代人仍恨秦人,吾等并非關中秦人,而是來自楚地,來自南郡,來自漢中,而攝政也更易律令,欲以王者之師以天下,若還是取兵道霸道的方式,這結,便越打越死了!”

  二人意見相左,即便将這個問題抛給“羽翼營”的參謀們,他們的想法,也與去疾、趙衍二人無異。

  衆說紛纭之時,便是考驗一個統帥應急決策的時候了。

  韓信一拍案幾,止住了衆人争議。

  “本将倒是有個辦法。”

  他看向去疾:“既不傷天和,使趙與秦怨恨結得更深。”

  再望向趙衍:“又不必耗費糧食,帶來隐患,甚至能為我軍攻取上黨,甚至是太原、河内、邯鄲鋪路!”

  衆人面面相觑,一時間想不到什麼辦法,能達到這兩全其美的效果:“敢問将軍,是何策也?”

  “謹遵攝政之令,不再濫殺俘虜。”

  他說道:“但也不全部留下,隻将伍長以上軍吏将尉挑出來,帶去河東為隸臣,至于其餘普通趙卒……”

  韓信笑道:“統統放走,讓他們帶着‘秦軍不再殺俘’的消息,回到趙地!”

第0980章

  “什麼?放歸?”

  韓信此言一出,賬内衆人,從去疾、趙衍,再到負責參謀軍務的羽翼之士們,都有驚訝莫名,這是在他們設想裡,未曾出現過的選項。

  這世上隻有嫌俘虜斬首不夠多,哪有打完仗放回去的啊?就算是春秋時釋放貴族,也要作為交換或者詐取贖金罷?

  “将軍不可,縱敵生患啊!”

  更有都尉駱甲心疼地說道:“俘虜好歹是戰功,放了不就什麼都沒了?如何與衆士卒交待?”

  最開始就是軍法官出身的去疾站出來批駁這說法:

  “砍下的頭顱,事後也是集中掩埋或燒毀,燒毀後,士卒的首功就不算了?”

  “同理,新的《軍爵律》有言,俘虜被擒獲後,将由軍法官統一審理,判決,根據其罪行不同,處死、為隸臣、或釋放。”

  “那些最後釋放的俘虜,就不算擒獲他們的士卒軍功了?豈有此種道理,駱都尉,切勿傳謠!”

  一番話說得駱甲讷讷不敢言,去疾才走近韓信後低聲道:“韓将軍莫非是想效仿攝政去年在武關故意釋放俘虜,使彼輩吃了閉門羹,隻能加入北伐的故事?但趙卒不比關中降卒,縱是放歸,彼輩也不會心存感激,更不可能為我軍所用,恐怕不好效仿啊……”

  的确,趙人跟王贲軍降卒不同,那叫兄弟阋牆,眼下帳内坐着幾個人,便是當日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