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第9頁)

  喜則隻是默默聽完後,評價說作者本意不錯。

  “但其中許多地方,過于誇大,而天下人不加辨識,容易盡信。”

  又問起,此賦是誰人所作?其文采,有宋玉之風了。

  恢感慨道:“不知,作者匿名,或言是商山四皓所作,他們在胡亥篡位時隐居商山,後見夏公輕徭薄賦,與民休憩,又被黃石先生所勸,如今入朝為黃老博士。”

  不過商山四皓否認了這點,于是這首近來在識字人裡流傳頗廣的賦,便隻能歸“無名氏”所作,成了抨擊舊朝施政的戰歌,也在關中掀起了一場反思始皇帝時弊政,并提倡節儉的運動……

  當然,“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幾句,肯定是被某人删過沒有的。

  其實,此賦的“作者”本來想加上對阿房現狀的描述,但那腹中其實沒有多少文采,搔短了頭發,添上去的詞句也總有狗尾續貂之嫌,禦用文人們也差強人意……

  除非是李斯還在人世,否則再難有人能寫出符合“作者”心意,并有如此皮相的續篇。

  于是便隻算半篇文章,倒是被懷疑是此賦作者的商山四皓,如今正在阿房與膠西蓋公一起,重立黃老之學。

  來到阿房宮前,在上林掖池環繞下,宮殿還是如喜上一次遠眺它時那般壯麗,隻是其中傳出的,不再是管弦嘔啞,而是郎朗讀書聲……

  在魏秦宮女子和北伐軍士卒舉辦完集體婚禮後,阿房宮也沒閑着,在張蒼、陸賈主導下,禦史府所藏,當年秦始皇令李斯從六國收集來的詩書、諸子百家之學,陸續由刀筆吏從竹簡謄抄到紙上,送到阿房宮石室存放,這兒被建設成了一個大圖書館。

  恢說道:“夏公說了,有資格住進這耗費天下民力所築華麗殿堂裡的,不是皇帝,不是官吏,隻有一樣。”

  “那便是知識,是從三代以來,華夏流傳至今的絕學們!”

  “儒、墨、黃老、道、法、名、雜、農、陰陽、小說,甚至是曾為禍天下的縱橫策士之書,除了兵家之學,在專門培養武吏的軍校授課外,其餘皆藏于此處。”

  喜皺眉道:“攝政是想讓阿房宮,變成稷下學宮,重現百家争鳴麼?”

  作為商君、韓子的擁趸,喜其實是不太喜歡言語之士,畢竟這群公知學問做的不怎樣,倒是很喜歡以文犯禁,而且他們理論倒是一堆,但真正能用于實際的卻很少,别最後像齊國那樣養幾千人,卻在富國強兵上毫無建樹。

  恢笑道:“父親多慮了,攝政說過,在阿房中,将不再分諸子百家。”

  “隻分學科!”

  “學科?”

  恢說道:“沒錯,有鑽研律法的律學,有鑽研古往今來禮儀的禮學,有研究名實之辯的名實學,有探讨天地奧秘的天文學、地理學,有整理古籍的文獻學,外更有樂學、曆學,甚至連工、農、貨殖、方言、轉譯、小說百戲之事,也列了學科,林林總總,共有十九科之多!”

  于是朝廷所征募的博士,便不止是儒生,而包括了在秦始皇帝輿論收緊政策裡,在亂世的塵埃中,潛藏民間,頑強生存下來的諸子百家。

  “夏公說,對諸子百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工農律數乃是顯學,夏公稱之為重點學科,各有一座單獨宮室,面向天下招募弟子,學成後多為基層官吏,或是去郡上教導弟子。”

  “至于其他學科,如今隻有數十名博士長者整理各科學問,每年使百餘名聰慧士人入學,一人可量力學習多科,而不必局限在一門一派的窠臼中,如此既能百花齊放,又不至于産生門派紛争,相互攻讦。”

  黑夫的目标不隻是讓諸子百家融為一體,還要……

  “将阿房建設為世界上第一所綜合性大學!”

  而且是雙一流……

  隻是暫時不打算接收番邦屬國留學生入學。

  如此一來,不論是形而上的古典哲學,還是注重實際的樸素自然科學,甚至是研究人類自身制度的社會科學,都将在這座知識的殿堂裡發展,融合。

  如果說國家政權和律令制度,是上層建築的話,那這些璀璨的知識,便是基于其上,更加危聳的空中樓閣,它們建設難,傳承更不易,亦是戰火與亂世最容易燒毀的東西。

  這一切,喜不一定能全部領會,但亦感受到了,黑夫那勃然的野心。

  對構建一個文明未來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