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第8頁)

  所以他隐隐期待,聽到“是”。

  但黑夫的回答,卻出乎喜的預料。

  “這不重要……”

  黑夫當時對喜如是說:“喜君,很久以前你便教過我,說令史斷案,從來不是看一個人自己怎麼說。”

  “而是看他做了何事,所以,光憑我一張嘴自我辯護是沒用的。”

  “喜君東來的路上,或已經見到了如今的民生景象,但鹹陽附近的變化也很大啊,不妨在周邊多走動走動,自己看看罷。”

  喜記着黑夫的這個回答。

  但他卻拒絕了黑夫派來陪同的人,隻穿着一身常服,以及已在廷尉為官,告假來接父親的次子恢,父子二人連同趕車的老仆,在渭水兩岸晃晃悠悠。

  但他們才過了便門橋,便被阿北亭長攔下,查證驗傳。

  這亭長頭戴赤帻,腰纏繩索,手持木牍,标準的基層小吏打扮,背後還插着一根藤條——這是用來抽打那些無所事事禍害鄉裡的惡少年的。

  虧得有黑夫讓内史簽署的符節,喜才能暢通無阻,不至于像商君當年那樣,寸步難行。

  面對詳細的檢查和盤問,喜卻不怒反樂,因為這意味着,舊日秦朝在基層的統治,至少在鹹陽周邊,完全恢複,亭長不會再像亂世那樣,屍位素餐,坐視盜寇橫行,随着控制的嚴密,盜賊逃犯将無處藏身。而大亂之後的關中,也能早日恢複犬不夜吠,道不拾遺的光景。

  一同在這亭舍接受檢查的還有兩個官吏,他們據說是從北地郡去往章台宮進行集中培訓的……

  恢告訴喜,和先前不同,如今朝廷已經有了系統的官吏選拔,各郡先通過郡考,考察郡學弟子和地方年輕官吏的律法、數術、文書三項,合格者方可為長吏。

  如果先前沒有為官經曆的學室弟子,會先被派到鄉裡實習,至少要在基層待夠三年,才得繼續升遷,哪怕是徹侯功臣的子孫也是如此。

  恢還告訴喜,如今每個官吏任職時都要進行宣誓: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

  “吏者,民至所懸命也!”

  這恰恰是喜當年最喜歡的兩句話……

  身為官吏,要承諾忠于邦國,忠于律法,忠于人民,不過是《為吏之道》的簡潔版……

  雖然看似形式主義,但若能以此為出發點,總比封建大夫們,連這些都意識不到要強。

  此外,地方上,尤其是關東地區,每年還會選出表現突出的官吏,集中到關中參觀,在章台宮學習夏公再一統的艱辛曆程,領會朝廷的施政綱領……

  新時代的秦吏們,與舊時代雖是一脈相承,但他們的構成和所面對情勢,已漸漸不同。

  在亭舍檢查完畢,主仆三人才能繼續上路,他們去往的第一站,是渭南的阿房宮……

  ……

  鹹陽沒有外城牆,因為在秦始皇帝的設想裡,函谷、武關、蕭關、隴關,它們便是秦都的四座城門!而這四關之内,将被建設成地上天宮,處處有樓,步步是閣。

  于是在擴建章台宮之餘,又大興土木,修築阿房宮,前後動用民夫數十萬,耗錢糧不知凡幾。

  當年對這件事,喜在上書裡批評尤甚,也觸了始皇帝的黴頭。

  這次回到關中,他倒也曾聽聞有一首新穎的賦在坊間流傳,其名《阿房宮賦》,賦曰:“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

  賦中極寫阿房之瑰麗,但卻不是羨慕其奢華,而是歎息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正說中了天下士人的想法,故雖體例與世間文章略有不同,但卻深受好評,在官府有意無意的推動下,連連傳抄,一時間鹹陽紙貴。

  喜則隻是默默聽完後,評價說作者本意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