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第6頁)

  猴子也在看熱鬧,外面的鹹魚聽到裡面這麼熱鬧,也偷偷的湊了過來,看着方正拿着那麼少的棉花、紙張,頓時笑了:“這麼點紙和棉花能做什麼衣服?給這隻松鼠做衣服還差不多……要不給老祖宗我做一副手套或者鞋子也行。”

  方正沒搭理他,而是坐下來,深吸一口氣,靜了下來。

  看着方正這個模樣,原本還想調侃兩句的鹹魚也識趣的不說話了,幾個小家夥圍着方正站着,看着,眼中盡是好奇之色。

  方正用剪刀在紙是比比劃劃的,勾勒出一個衣服的圖形,然後用剪刀将衣服圖形剪了出來。随後又剪了好幾個不同模樣的衣服,有羽絨服,有長衫,有大大的僧衣,還有袈裟什麼的一式兩份。

  剪好了,方正将兩個一樣的衣服湊到一起,然後捏了幾個晶米飯粒過來,用手一碾,成了一團漿糊,然後塗抹在衣服的邊緣上,四周都粘好後,順着上面還沒粘的地方,又塞了些棉花進去,用小竹簽将棉花擺弄均勻。接着,方正将上面也用漿糊粘好。最後,方正還不放心似的,又用針線在四周縫了一圈。

  至此,方正算是做完了一件小小的衣服,拿起來對着天空看了看,頗為滿意的點點頭。

  将這件衣服放下,依葫蘆畫瓢的,将其他的衣服做好了,一共十八件,放在籃子裡足足有一小籃子了。

  松鼠湊過去,比量了下衣服,嘀咕道:“這我也穿不了啊,師父,你不會是在外面又養了一隻松鼠吧?不對,哪家松鼠也穿不了啊……”

  紅孩兒看着這些衣服,若有所思的道:“師父,你這到底是給誰的啊?”

  話音彩落,鹹魚哼哼道:“這都看不明白麼?這不是給活人穿的,這是給死人穿的!”

  此話一出,獨狼、松鼠、猴子、紅孩兒集體驚愕的看着鹹魚。

  鹹魚撇撇嘴,心中卻是格外的得意,看到沒有?這就是活得久,見的廣的好處!這些小屁孩再能打,再能嘚瑟,再能吃又如何?還不是一問三不知,啥也不懂?

  于是鹹魚咳嗽了一聲道:“我要是沒猜錯的話,你們這裡也過寒衣節吧?”

  方正一聽,微微一愣,反問道:“你們也過?”

  鹹魚哈哈大笑道:“果然,雖然兩個世界不同,但是有些東西還是想通的。靈山也過寒衣節,到了寒衣節天下變冷,地府尤其陰寒。所以靈山都會送些衣服給地府的鬼們,讓他們暖和身子的。但是你們這個世界,貌似也沒有鬼啊,你做這個幹什麼?”

  其他人也好奇的看着方正。

  方正道:“明天就是寒衣節了,我們這裡的寒衣節和你們那裡的的确不一樣。我們這的寒衣節和你們的寒衣節不太一樣,我們的寒衣節的由來和靈山沒關系。倒是和坊間的傳說故事有些關系。”

  聽到方正要講故事,小家夥們一個個的都好奇起來。

  這大冷的天,也沒人來,山上都被雪覆蓋了,少了許多往常的樂趣。一個個的正百無聊賴呢,突然又故事聽了,自然一個個的樂呵呵的。

  鹹魚也坐了下來,他這家夥雖然如同一個老流氓一般,但是卻最喜歡聽故事。隻不過這老家夥的坐姿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不是坐如鐘,也不是凍如鹹魚筆直而立,反而是如同一攤爛泥一般靠在椅子上。方正怎麼看,怎麼覺得這姿勢眼熟,最後一拍腦門,心道:“這不是葛優癱麼?難道葛優也是跟鹹魚學的?這是鹹魚癱?”

  不過方正沒時間和鹹魚追究這個坐姿的問題,而是講起了寒衣節的事情。

  寒衣節、清明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華夏四大鬼節。

  不過相對于其他三個節日,寒衣節卻顯得有點不那麼出名了,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寒衣節是個什麼節,又為什麼叫這麼個名字。不過老一輩的人,對于寒衣節都十分重視,因為這一天,有着不一樣的意義。

第802章

辯道與魚(上)

  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衆神,在門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代将之推廣到了民間,民間開始在這一天制衣孝敬父母,或者祭祀祖先。

  到了宋代,宋代人認為九月的時候,天還沒有完全冷下來,稍嫌早了些。于是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于是一代代傳下來,一直傳到了今日。

  當然還有一種傳聞,說是當年孟姜女的丈夫被征去修長城,眼看着入冬,天氣轉寒。孟姜女帶着衣服千裡送冬衣,結果等她送到了,丈夫卻已經累死了。孟姜女心頭悲傷,大哭于長城,上蒼感動,長城崩塌,露出了他丈夫的遺體。

  孟姜女将衣服給丈夫穿上讓他在下面也能禦寒。後世人将這一天稱呼為“送寒衣節”。

  當然這隻是衆多傳說故事中的一個而已,故事多了,各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故事,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天,是一個孝當先的節日,弘揚的就是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