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
“韓喚枝。”
“臣在。”
“你回家去吧,今天你生日,什麼事都放到明天再說。”
韓喚枝緊跟在皇帝身後:“陛下以為臣睡得着?”
“那就去安排人,大戰在即,廷尉府調派六百人去那邊。”
“臣遵旨。”
皇帝停了一下,看了看韓喚枝嘴角上還沾着一小塊面條,從袖口裡翻出來一塊手帕遞給他:“擦擦。”
韓喚枝感動至極,連忙接過來擦了擦嘴,然後......啊嘁!啊嘁!啊嘁!
皇帝哈哈大笑:“以為朕不會這招?哈哈哈哈哈哈......”
第六百一十二章
備戰
唐家在大甯是極特殊的一個家族,每一個唐家的人都低調的不像話,這麼多年來,每年送出家族入仕的人屈指可數,以至于唐家雖大,可在朝中的影響力幾乎沒有,然而不管是陛下還是文武百官,對唐家都有幾分發自真心的敬意,古往今來,能如唐家這樣的隻此一家。
當年因為唐家權勢過重,唐家先祖做出一個讓世人震撼滿朝文武皆驚甚至連當時大甯皇帝陛下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決定......唐家之人,除非朝廷召令,否則不得入仕。
大甯皇帝陛下勸了好久,才把這家族禁令改了改,每年隻有極少的人離開唐家進入軍隊或是朝廷,大部分人,不管多驚才絕豔都要留在西北練兵,為了不讓大甯曆代皇帝陛下心有忌憚,所有在西北練兵的唐家之人身上沒有功名,隻管練兵,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布衣教頭。
沒有功名,沒有将軍甲,沒有指揮權,這樣一來朝野放心陛下安心。
而唐家之所以在大甯之初如此顯赫,第一是因為大甯的半壁江山是唐家先祖打下來的,第二則是因為......唐家先祖唐匹敵是大甯開國皇帝的結拜兄弟。
也是開國之後,大甯唯一一位異姓王,封王之後不久又故意犯了些錯,自請皇帝将他降為國公。
當初大甯開國皇帝陛下本來給的榮耀是王爵世襲罔替,可唐匹敵在大殿上叩首九次,他對開國皇帝說,唐家沒有功勞,所有功勞都是我唐匹敵一人的,唐家的後代沒有資格享受王爵,唐匹敵一聲戎馬得以封王是陛下恩典,是軍功累積,是士卒效命,和我唐匹敵的子孫後代沒有一絲關系。
當時在大殿上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大甯皇帝陛下八次不準,八次将唐匹敵扶起來,唐匹敵第九次跪倒在地不住的用額頭撞着大殿的地闆,皇帝心疼,這才允了他的請求。
哪怕是後來去王封公,也是皇帝不忍唐匹敵那樣戰戰兢兢。
唐匹敵曾對人說,唐家殊榮皆因我而起,殊榮一代已是極緻,綿延兩代是多餘之福,綿延三代是禍根。
更令人敬佩的是,大甯立國至今已有數百年,可唐家的人世世代代遵從唐匹敵的遺訓,兢兢業業在西北練兵,不參與軍務事,不參與民務事,甚至和地方官員都很少有往來。
傳聞,唐家不是沒有過不服氣的年輕人,可一旦有人表現出來,就會被家族狠狠的壓制下去。
所以當今陛下李承唐曾經說過,大甯立國數百年,要說付出最多當屬唐門。
東北邊疆大戰在即,黑武北院三十六萬大軍南下,如果真的打起來将提前宣告大甯北伐的開始,所以陛下想到的第一件事是給西北唐家傳旨。
這個旨意怎麼寫?
皇帝在回宮的馬車上和賴成兩個人斟酌了很久,如今唐家那位老太君性格沉穩也剛硬,一生奉行唐家先祖遺訓,所以若是大批的從唐家調集人手出來,老太君什麼反應?有陛下旨意老太君自然不會攔着,可若是不給這些唐家的人功名,如何領兵?一旦領兵,那麼多人進入軍隊,一瞬間就會對大甯戰兵的構成造成巨大沖擊。
賴成沉默了好久:“邊軍之中制度健全人員齊整,若是從唐家調出來很多人,分到邊疆如何安置?搶走别人的位子指揮軍隊,别人不服氣,軍中會出現隔閡甚至矛盾,于大戰不利,若是讓他們都去做個副手,隻怕作用大打折扣,而且一樣會引起軍中分歧。”
皇帝點了點頭:“所以朕沒打算把人分到各處。”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