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甯太祖皇帝陛下正在率軍征戰,聞訊之後親率大軍馳援北疆楚軍,那一戰打的極為慘烈,損失了無數部下才将黑武人擋在國門之外,可就在這時候,其他幾路義軍卻趁着太祖陛下後方空虛前來偷襲,那時候,太祖皇帝麾下一多半兵力在太祖結拜兄弟手裡,他的結拜兄弟正在率軍南征。
徐績奉命率領不足一萬人的人馬與十幾萬各路義軍對抗,這一戰若是打輸了,太祖皇帝後路被斷,隻怕連太祖皇帝也難以活着殺出重圍。
徐績當時憂心忡忡,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雲遊先生進了他的軍營,說是他有破敵之策,那種情況下徐績并沒有相信一個雲遊之人真有什麼破敵之策,可也是有病亂投醫,于是就見了他,這個人自稱淨崖先生,名為李善功。
他祖上倒是有名氣的很,就是那個曾經寫出江湖第一閑書的大閑人,那位身份複雜的大閑人在晚年歸隐,開了一家私塾授課,收的弟子卻沒有一個小孩子,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當時還沒有引起什麼轟動,他死後又二十年人們才驚訝的發現,楚國當朝的重臣有好幾位出自那家私塾。
當初淨崖先生找到徐績說,他得祖上卦書,卦書上寫的明明白白,推斷出大楚終亂,逢戰二十年,天下歸甯,那時候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甯字會是甯國的意思,徐績想的也是這個甯字是歸于平靜的意思,天下大亂二十年後歸于平靜。
淨崖先生說,他的子孫後代會遇到危機,所以必須求助一位貴人才行,淨崖先生本想北上去去見太祖皇帝,奈何被大戰攔在那過不去,隻好來見了徐績。
他當時給了徐績一條破敵之策,誰想到徐績真的就靠這條計策分化瓦解了十幾萬敵人的聯軍,力保太祖皇帝後路不失。
所以徐績當時給淨崖先生寫了一張欠條,還說不管過去多少年,隻要淨崖先生的後代持這張借條到徐家來,徐家子孫必會厚待。
幾百年過去了,徐少衍又怎麼想到有一天真的有一個自稱淨崖先生的人拿着這張借條來?
一張借條保存了幾百年,可見李家這一脈也是極為珍重。
此時此刻,徐少衍想到了祖上因為那一戰功成名就,被太祖皇帝視為兄弟,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淨崖先生的妙計,而現在徐家又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身邊還是有一位淨崖先生......這難道不是天意?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我修了兩種本事
徐少衍隻知道淨崖先生肯定姓李,但叫什麼從沒有問過,之前也不是特别在意這個人,來了已經有幾個月也不經常在府裡,每天都會出去閑逛,徐少衍覺得他有祖上那位大閑人的真傳應該會有些本事,部分時候議事會帶上他,但是對他說的卻沒聽過。
比如這次,不知道這位淨崖先生是從誰哪兒聽來的,知道了他們要對窦懷楠動手,急匆匆來找徐少衍勸他,可徐少衍怎麼聽得進去,還是安排人去了。
淨崖先生這個名号,按他自己的說法是這麼多年來一代一代傳下來,沒有變過,這名号他們這一脈隻傳長子長孫,楚時候的那位大閑人風流成性,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輩子有過多少女人,也就不知道有多少子孫後代,但是這個大閑人有一樣好,凡是知道了的全都一視同仁皆有所傳。
所以後來在江湖上出現了很多宣稱是這位李大閑人後代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也是真的。
“淨崖先生。”
徐少衍快走幾步,上前拉着淨崖先生的手:“還請淨崖先生救我,救徐家。”
淨崖先生是個看起來三十幾歲的中年人,面相就帶着些書卷氣,這樣的人走在大街上哪怕不說話,你也會給出判斷,覺得他要麼是個教書先生,要麼是個學者大儒。
老百姓的眼力,讓他們分辨出哪個是教書先生哪個是學者大儒還是有些難度的,可讓他們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學問人還沒有那麼難。
淨崖先生看了看徐少衍的臉色,他沒有目睹,可他知道發生了什麼。
“那三個人被抓了?”
他問。
徐少衍搖頭:“沒有。”
“死了?”
淨崖先生沉默了一會兒,歎息一聲:“還不如被抓了。”
他眼神裡有些悲傷,雖然不清晰,可是很疼。
徐少衍急切的說道:“當年先生的祖上曾經救過我的祖上,所以才會有那張欠條,當年祖上臨危受命為太祖陛下守住後路,面臨的就是生死之局,先生的祖上以妙計救之......現在的情況與那時候何其相似,徐家又面臨生死之局,先生恰好在這,還請先生救我一家。”
“徐公,不一樣。”
淨崖先生歎道:“當年的徐公是為了救陛下,而現在的你......是在謀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