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臨時寫,臨時更,一天更新四章,這樣效果更好,别的不說,光是讀者看到你今天額外加更一章,都會瞬間被消解掉很多怒火,甚至還會覺得你很贊的!”
“……”劉旭打了一串省略後“你對這個很懂呀,這種主意都想得到。”
“這不是我想到的,是文院的老師教的,這些都是老知我者們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聶風解釋了道。
恩,從這裡可以看出,文院的教育還是有些用處的.
劉旭說了句謝謝,然後就直接開始臨時碼字去了。
其實劉旭本人也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因為他當時在第1次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也覺得這段劇情裡面的劉備簡直是SB透了,同時這也是強行的劇情殺,就是為了表現劉備的仁義而刻意描寫的橋段,不是真實的曆史。
直到劉旭真的開始研究曆史之後才發現,真實的曆史上,劉備确實是攜民渡江的,而且也确實過襄陽而不入,這些都是史實,不是羅貫中瞎編出來的劇情。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決定?
在反複研究了當時的史料,和各方的戰略态勢之後,劉旭本人已經有了一整套自己的想法,也理解了當時劉備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本人就此解脫,沒想到穿越之後居然還會困擾另一個世界的讀者,而且如果自己不寫出其中的緣由的話,那這些讀者也很有可能被這個問題折磨的非常難受。
在思慮再三之後,劉旭提筆開始寫了起來。
不過在上一次試圖給徐庶改命失敗之後,劉旭就明白自己不能夠再動三國演義的主線劇情了,就算支線劇情也不能碰,那該如何在原文裡面插入對于這一次劉備行為的解釋呢?
那就隻能借着諸葛亮的嘴巴了。
于是在下一章裡面,劉旭先寫了一半正文,寫到劉備帶着30萬軍民在當陽縣的景山駐紮過夜,忽然一陣狂風驟起,劉備讓簡雍算卦,簡雍大驚失色道“主公,此大兇之兆也,應在今夜,主公可速棄百姓而走。”
劉備果斷拒絕了這個建議,一行人馬還是駐紮了下來,以上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原文,接下來就是連續添加的後半章劇情了。
簡雍感覺心中惴惴不安,于是他去找諸葛亮求教。此時諸葛亮正在準備行裝,簡雍大驚失色,以為諸葛亮也要逃跑,結果對方搖搖頭道,是主公擔心去了江夏的關羽遲遲不回,在那裡駐紮的大公子劉琦不肯出兵相救,于是讓諸葛亮去一趟江夏,讓劉琦出兵,諸葛亮這是要緊急趕往江夏的。
于是簡雍将剛才算到的那一卦告訴了諸葛亮,然後請教諸葛亮會有什麼大兇之兆。
“無他,必是那曹兵追了上來,曹軍多馬,尤以虎豹騎為盛,我料定今晚必到景山,到時候恐怕會有一番苦戰呀!”諸葛亮笑道。
“既然如此,那速與我去見主公,讓主公先行一步前往江陵!”簡雍急道。
“憲和莫急,此事說之無用。主公心念百姓,無論如何也不肯棄百姓而去的,汝說再多也無濟于事,不如知會二将軍,讓其整備兵馬,一旦曹軍殺至,立刻将主公救下,直接前往漢津港即可,會有援兵相救!”孔明款款而言,面無懼色,顯然已經成竹在胸。
見孔明這番模樣,簡雍心稍安,卻又心中遲疑,面露哀愁之色,孔明見狀曰“憲和可是心有疑惑,亮即走,主公身邊可謀大事者唯有憲和也。屆時不可心中有疑,汝有不明之處,吾可答之!”
“也罷,軍師既然這般說,那吾心中有二問,隻求軍師答疑解惑,雍感激不盡!”
“盡可問來,亮知無不言!”孔明道。
“好,其一也,三十萬百姓相随,雖情真意切,然人與人相連,車與車相接,婦扶老,老攜幼,日行不過十餘裡。我等離開樊城已有七日,若是軍士奔襲,三日可達江陵,何至于此矣!”簡雍道。
“善,昔日吾與主公在那草廬之中臣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曹操占據天時,孫權具有地利,主公可得者,唯有人和也。”
“人和者,我主之根本也!”
“何為人和?便是這三十萬百姓是也!”
“自古以來,可有無百姓而王者?自古以來,又有得百姓而不勝者?昔日,周厲王防民之口,勝于防川,三年民怨而逐之。我高祖則與三秦百姓立法三章,從而盡得秦人之心,一昔出陳倉則三秦争相歸附,此乃民心之利也!”
“主公天下仁義之君,百姓甯可舍家而影從,此乃天下至道,古往聖君莫如是也。荊州百姓,主公若不攜之,若不護之,則仁義之名何存也?”
“三十萬百姓,聚則為長龍,散則為群星,荊南四郡地勢險要,土地豐腴,人口繁盛,這三十萬百姓必就食于荊南,其人人口誦主公仁義之名,待日後主公天兵一至,荊南四郡聞名可定矣!”
簡雍又道“民可攜之,然昨日襄陽城門即以有義士洞開,主公在城内廣有人脈,襄陽知名士軍将,具與我善,隻需一隻兵馬即可得知,主公為何過襄陽而不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