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呢?”
“我今年才24,沒有孩子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那你也是個閹人。”
“行,閹人就閹人,當閹人挺好的,自由自在,沒有人管束!”
“兄弟,你這話說的通透,兄弟我結婚5年,孩子也有兩個了。這日子簡直過得慘不忍睹,感覺下一輩子都要為了那兩個孩子而活了,好不容易賺了點滄瀾,都要全部貼到這兩個孩子的頭上。”
“現在想來,還不如當個閹人來着,偉大的文聖呀,求求你了,讓我當個閹人吧!”
“是呀,偉大的文聖,也讓我當個閹人吧。”
“加我一個!”
“我是女人,我也不想要孩子,我也想要當個閹人。”
“沒錯,我也要當閹人,閹人太爽了,快點閹了我們吧!”
整個群裡面的書友幾乎都被閹了一圈之後,才總算有人開始說劉旭的好話了。
“其實和《三國演義》相比,這一次的開頭要好容易理解多了。我看作者一開頭就像我們解釋了曆法的來曆,比三國演義的開頭完全一抹黑的并入秦要強多了好嗎?”有讀者在群裡面說道。
“話說,你們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我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去對照三國詞典來看小說,這才會覺得《楚漢争霸》通俗易懂的??”
“……”群裡面一陣沉默,然後才有人打岔道。
“拜托,作者寫曆法,明顯是打算要統一時間線了,畢竟之前三國演義的時間線有時候實在是過于混亂,各種年号不停的變化,根本讓人分不清楚的哪一年是哪一年。”
“這個中元曆一出來,一切就非常明了了,就是不知道桃園三結義的時候,是在中元曆的哪一年?”
“那肯定在中元300年以後了,畢竟秦朝之後是漢朝,而垃圾作者小說裡面說漢朝有300多年的時光,所以肯定在中元300年以後了。”
然後群裡面又陷入了桃園三結義到底是中元多少年的争論之中。
相信大家也看出來了,中元這個設定,完全是劉旭生造出來的,和他穿越之前華夏通用的公元紀年雖然如出一轍,但又完全不同。
劉旭本來作為一個曆史研究生,對于華夏使用公元紀年這種做法,一直是有所不滿的。
因為公元紀年從頭到尾就是一個舶來品,與華夏的曆史根本沒有任何的關聯。
舉個例子,現在讓在座的諸位讀者回憶一下,在公元元年的時候,華夏曆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恐怕根本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得出這個問題。
隻有打開百度搜索,搜索一下“公元元年發生了什麼大事”,才知道這一年華夏發生的最大的事情是王莽指示益州以“越裳氏”名義獻黑、白雉,以為祥瑞,乃加莽“安漢公”。
而王莽篡漢本身還要等到5年後的公元5年來着,所以公元元年對華夏來說根本就沒有發生任何的大事,那為何要把這一年定為公元元年呢?
因為這是西方人的大聖人,無所不能的主,在牛棚裡面出生的那一年,所以公元元年其實是某個人的生年罷了。
當然了,西方人把這一年定為公元元年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可華夏人為什麼也要遵從西方人的規則,把公元元年也拿來使用呢?
首先是在某個時期,華夏内部極度缺乏自信,認為西方的一切都是最優秀的文化,他們的世界自然也是全天下最優秀的地方。
于是那個時候就把公元紀年定為了官方的曆法。
至于建國之後,一方面是因為公元紀年在國内經過了幾十年的生根發芽,已經被很多人認可了。
其次就是此時全世界基本上都統一使用公元紀年了,如果國内不使用的話,那以後和國外交流的時候,還要新換算日期,這就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