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第10頁)

  “卦者不自卦!”張良搖頭道“此事涉及良,良無法測算也。”

  “既是如此,則看我劉季日後可為上卿否!”劉邦笑道,張良起卦,得卦象乃九五至尊,飛龍在天,張良不由手抖,旋即笑道“沛公日後或許可為王!”

  “哈哈哈!”沛公大笑,又與張良痛飲幾杯,酒意微醺,起身而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得子房兮威天下,安得美人兮遊四方。”

  張良聞此歌,更覺劉邦不同凡響,不曾想劉邦卻借着酒意道“子房可知,這天下自古以來最美的女人是誰?我聽聞黃帝有二妻,嫫母與嫘祖,一醜一美也。吾已有一妻,當再尋一天下之美,效古人之風。”

  “自古美人,遠有褒姒,妲己,近則有西施!”張良正色道。

  “西施者,何其美也?”劉邦問道。

  “古語有雲,東施效颦,西施有心疾,每逢心痛,捧心哀眉,便可讓周圍所有人沉醉其中。而鄰居有一女子東施,長的極醜,卻愛效之,亦捧心皺眉。然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攜妻子而去之走,以為鬼怪。”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東施隻知西施美,而不知西施因何而美。就如同沛公知黃帝有二妻,卻不知黃帝為何有二妻”

  “嫫母貌醜而有德,善驅邪,能造鏡,有大功于天下。嫘祖則善蠶桑,以絲綢而蓋天下,此二祖皆非以容貌為後,而是有大功于天下也,黃帝娶之,也因之成就人皇之帝業。”

  “沛公若是想有二妻,可也。若是僅以容貌為憑,則忘了褒姒,妲己之禍乎?”

  劉邦聞此言,如晴天霹靂,酒醒大半,向張良拱手道“先生良言,劉季銘記在心!”

  于是劉邦授張良為廄将,跟随左右,如蕭何之故。

  ——————

  這一段劇情便是劉旭寫的劉邦第二次和張良相見的劇情。

  和三國演義裡面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同,正史中關于劉邦如何收服張良的故事卻不多。

  統觀所有的史料,都隻是說劉邦在兵敗之後去投靠景駒,結果半路上遇見了同樣帶着100多人去投靠的張良,結果僅僅一天,張良就成了劉邦的屬臣了。

  這段劇情初看上去似乎沒什麼問題,畢竟當時張良手裡面隻有100多人,而劉邦還有數千軍隊,人多吞并人少本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張良但凡是個普通人,或者當時是個普通人,都不會有什麼令人感到疑惑的地方。

  可問題是這個時候的張良不是普通人呀,他是那個在博浪沙驚天一擊,誤中副車的史詩級刺客,是所有遊俠的心中偶像,就相當于那個時代的頂流。

  張良就算想要投靠,那最少也要投靠有個上萬兵力,同時還已經自稱為王的景駒這樣的人。

  而那個時候的劉邦,雖然有一些人馬,還打了不少勝仗。

  但相遇時候的劉邦,老家被人偷了,許多将士的親人也被捉了,好不容易攢下的本錢也基本上全都沒了,就剩下一兩千的殘兵敗将,完全就是一副喪家之犬的模樣。

  劉邦和張良之間的差距就好像孔連順和金喜善之間的差距,除非張良是重生過來的,否則沒有任何人會相信這個時候的劉邦未來會成為統一天下的皇帝,否則張良怎麼可能會心甘情願的給劉邦當下屬呢?

  當然曆史就是這樣的,所以劉邦和張良相見的這一晚究竟發生了什麼,劉邦到底是表現出了哪些特點讓張良佩服的五體投地,甚至認定這位已經50多歲的沛公是位明主。

  這一直都是史學界非常好奇的問題,奈何沒有史料可以支撐,于是就隻能全憑想象了。

  劉旭本人也思考過這個問題,認為張良肯定是看到了劉邦在個人性格特征上的一些優點,比如豪爽,厚臉皮等等,于是劉旭就設計了送酒這個劇情。

  但僅僅有性格優點還不夠,雙方還要形成利益上的共同體才行,所以劉旭就設計了劉邦允諾要陪着張良一同興複韓國。

  以劉邦的厚臉皮,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許下什麼諾言都是非常正常,更不會擔心能不能兌換諾言。

  而且退一萬步來講,劉邦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夠當皇帝,當時僅僅隻有兩三千人的劉邦,能夠成為韓國的上卿,那就是極為不錯的前途了。

  所以劉旭編的這段劇情在邏輯上是沒啥問題的,好不好看就由各位讀者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