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魏延眼珠子一轉,旋即道“在下當個鬼将倒也不錯,隻是不明白,為何關将軍能夠在天庭為元帥,而陛下卻隻能夠當區區的成都城隍呢?天下哪有臣子比皇帝還高的道理!”
“賊子爾敢挑撥我與大哥的關系”關羽立刻憤怒的抄起了自己的青龍偃月刀,而魏延卻也毫不懼道“在下不過秉公執言罷了,依托塔李天王所說,關将軍的神位确實在主公之上,這又是何道理?”
魏延計劃說的關羽臉皮青一陣,紅一陣的,而關羽卻也不知道該如何接話,因為他确實當了天庭的元帥,而他的大哥卻僅僅隻是地上的城隍,這差的似乎有點大了。
“唉,這其實還算小的!”劉旭看着一臉好奇的衆将軍,心中嘀咕道“這還隻是在明朝罷了,要是你們這幫家夥知道再過個幾百年,到了清朝的時候。關羽已經成為了關聖帝君,人間武聖,全國上百個行業的祖師爺,關聖廟的數量甚至比和尚廟的數量還要多的,成為了天庭事實上的第一人的話,也不知道你們會是什麼表情!”
“關二爺實在是一個不能以常理來度之的人呀!”
當然,劉旭不會把這些吐槽給說出來,隻有李靖開口解釋道“天庭封神,并不是以人間的官職爵位,以及功勳來定論的,而是看其有多少人間香火!”
“若諸位死後能夠得到百姓的敬仰,自發地為諸位立廟祭祀,香火延綿不絕的話,那自然也能夠死後封神的。相反,若是生的時候有違正道,得百姓唾棄,則永世不得超生,連投胎轉世也無可奈何!”
李靖這話一說出口,魏延的表情就更加難看了。這麼說來,他在地府當鬼将并不是什麼好事。相反還是因為自己得到百姓的唾棄,這才被困在了地府,無法轉世投胎去當個人了!
“哐當一聲,魏延将手中的兵器直挺挺的丢到地上,渾身顫抖的就走了,顯然這番話對魏延是極大的羞辱。”
“唉,是我害了文長呀!”看到魏延離去的身影,諸葛亮感歎一聲道。
他們被映照出來之後,基本上都把三國演義給看了一遍,自然也明白為什麼魏延在後世會被百姓唾棄了,畢竟魏延後來造反了嘛!
不論曆史上的魏延如何,單說小說裡面的魏延,他最後造反固然有自己的性格因素,但未嘗不是諸葛亮最後埋伏了他一手,魏延很大程度上是被諸葛亮給逼反的。
因為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根本沒有人能夠壓制住魏延。而以魏延的性格,在無人能夠壓制之後,統領整個蜀國的軍隊,就算他沒有篡位自立的想法,但以他那貪圖功勞,愛铤而走險的性格,搞不好就會因為一場戰役而将整個蜀國的軍隊毀于一旦。
相反,諸葛亮非常看好自己培養的接班人姜維,認為姜維才是唯一有能力匡扶漢室的人,奈何姜維的功勳和資曆實在是太淺,有魏延壓在頭上,除非魏延死了,姜維就根本無法出頭。
所以不管出于何種目的,在諸葛亮死了之後,他都一定要把魏延也給一起帶走,這才在死後布下了各種計策,逼反了魏延。
與此同時,随着魏延的負氣出走,而衆人發現自己死後也不過是輕于鴻毛的人物,再加上剛才天兵天将那恐怖的實力,自己在天兵天将面前反倒是成了一個普通小兵,也都紛紛沒了氣力,頗為萎靡的離開了。
“主公,諸将頗受打擊,臣請去安撫他們一番,否則失去了進取心就糟糕了!”劉備上前道,劉旭點點頭,他就帶着人去安撫自己的手下們去了。
“仙尊,這城池的守衛,可否交給臣來負責?”李靖直接就開口問道。
劉旭猶豫了一下,看了眼諸葛亮,諸葛亮旋即笑道“此事極好,臣苦熬的數月時間,早就已經疲憊不堪了。有天王來接手,自然是再好不過的,臣也可以休息幾日,同時在主公身邊為主公出謀劃策,順便也去那白象世界看看。”
“好,既然如此,那這裡就交給李将軍了!”劉旭點點頭道,李靖得令,立刻一絲不苟的接受了全部的防禦,把自己帶來的1000天兵天将安插到了各個關鍵位置上,幾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就完美的接手了整個控制權。
第525章
臣請退回永寂之中
“這位李将軍倒是個奇才,單純論這行軍打仗,排兵布陣的本事,臣恐怕都有所不如呀!”諸葛亮看完了李靖所有安排與布置之後,不由的贊歎道。
這一聲贊歎,聽上去似乎非常的普通,但要知道說這話的人可是諸葛亮呀,能夠讓諸葛亮,尤其是演繹版的諸葛亮承認自愧不如的人,整個曆史上恐怕也沒幾個了。
“丞相不知,這李靖乃是四百年後的人傑,更是千年才有一位的軍事奇才,被後人尊稱為軍神的,更是隻有他一個。”
“對武将而言,他們的至高榮譽是封狼居胥,古往今來做到這一點的隻有兩個半人,一個是霍去病,一個是窦憲,這兩個您都認識。”
“剩下的半個則是明朝的朱棣,他雖然也打到了狼居胥山附近,也找了塊石頭刻字。隻是他找錯了地方,刻到了另外一塊石頭上了,所以隻算半個。”
“但這位軍神則不同,他前後三次打過了狼居胥山,也知道自己路過的就是狼居胥山,但卻沒有留下任何東西!”
“不過這并不是因為他功勞不夠,相反論功勞的話,當年的霍去病也是有所不如的。畢竟霍去病就算再強也沒有滅掉匈奴,但李靖是真的殺的整個東西突厥幾乎亡國滅種,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生沒有任何敗績。”
“後世我們史學卻一直有這麼個故事,那就是經常有人質疑李靖在軍事上的成就,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李靖從來沒有打出過任何知名的戰役,也沒有創造過任何一個著名的成語。”
“比如關二爺過五關斬六将,張三爺有長坂坡,您更是有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赤壁,七擒七縱等等,這些故事後人全都耳熟能詳,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