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截教之所以死了這麼多人,幾乎整個教派都被拉去入劫了,申公豹最少有五成的功勞。
可問題也出在這裡,仔細查申公豹的跟腳就會發現,其實申公豹是闡教的弟子,他從頭到尾都是元始天尊的徒弟,按理說他應該和截教弟子不共戴天的。
但是申公豹隻要說一句道友請留步,那截教弟子幾乎就全都乖乖的聽了申公豹的蠱惑,忘記了自家通天教主留下的“緊閉洞門,靜誦黃庭叁兩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的告誡。
畢竟這句告誡基本上就是預言了,隻要待在洞府裡面不出門,那就可以逃過一劫,但這些人就是忘記了自家師傅的話,全都跟申公豹走了。
對于這一點,後世的洪荒流小說倒是給予了相應的補全,說天地間此時彌漫着劫氣,會遇到一些修士腦袋壞掉了,丢掉了智慧和冷靜,出來作死。
但這是後世小說予以的補全,在《封神演義》原著裡面是根本沒有相應的解釋的。
其實說白了,就是封神演義的作者懶得花費更大的精力去雕琢劇情的合理性,直接就把申公豹這個工具人用爛了。
這樣的劇情一開始還有可以,但一旦重複的多了,就不免讓人拼命的想要吐槽。
另外就是《封神演義》裡面的神仙基本上沒有神性,鴻鈞老祖之下,六大聖人在内,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老銀币。
而他們手下的弟子,除了少數幾個頭上寫了主角,不好去幹一些腌臜之事的角色之外,其餘的三教弟子,要麼就是道貌岸然的混蛋,要麼就幹脆是爛到底的魔頭了。
說來也諷刺,唯一一個性格與人設讨喜的,其實是通天教主了。
因為隻有這位聖人,從頭到尾都是想着保護自己的弟子,最後甚至明知前面是坑,但為了給自己的徒弟報仇,還是一腳踏進了坑裡面,最後連自己壓箱底的誅仙4劍都沒了。
而說到誅仙四劍,就不得不提封神演義另外一個槽點了。
那就是這本小說不是神仙打架,而是法寶打架,除了少數幾位肉身成聖的猛人之外,其他的神仙比拼的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仙術,而是自己的法寶。
誰的法寶厲害,或者誰的法寶能夠克制對手的法寶,誰就能夠獲勝,這就讓人看的非常的無語。
不過話又說回,其實這似乎也很合理,畢竟後世也是你有核彈你NB嘛!
第529章
除此之外,《封神演義》還有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在核心三觀上的問題非常嚴重。
通觀整本封神演義,普通讀者看來可能就是商代周,闡教大戰截教,非常普通的兩個陣營對抗的故事罷了。
但真實情況哪有這麼簡單,作為一個優秀的作者,總是要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塞進自己寫的小說裡面的。
而封神演義屬于那種個人三觀非常淺顯的那種,甚至直接擺到了明面上。
比如作者支持的就是闡教,也就是闡教背後的三觀:精英治國理念。
在封神演義的設定裡面,闡教的主張“奉天承運”。以順應天道之勢、遵守天道之意為立教準則。為衆生闡述大道真理!
所以招收徒弟的标準是精英化,隻招收那些根腳優良,資質不凡的先天生靈。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優中選優,把每個城市和地區最傑出的人才挑選過來,也就是清華北大的招生策略。
與之相反的截教,教義是指截取一線生機,所謂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而遁去一。這遁去的一,就是截教所要截取的一線生機。
簡單的說,就是雖然命運規定了我失敗的幾率高達98%,但我拼了命的也要奪取那最後2%的成功率,這個截教就非常符合截教後來的所作所為了。
畢竟哪怕通天教主明明知道天道就是周興商亡,商朝失敗的幾率高達98%,但到最後依然不顧一切的賭上全部家當,去試圖奪取那可憐的2%的成功率。
而在收徒的策略上面,闡教的門徒廣成子有一句話很能夠形容,就是“不分披毛帶角之人,濕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
這句話可以理解成,他們闡教隻招收高貴的哺乳動物,而截教則不但招收哺乳動物,其他的昆蟲,無脊椎動物,卵生動物等等,就連蒼蠅蚊子也能夠進入截教,成為截教的弟子。
而用通天教主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推崇有教無類,不管弟子的資質如何,是否是傑出的精英,隻要他有一顆向上學習的心,那就能夠成為自己的徒弟,得到自己的教導。
而這兩種收徒觀念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闡教的核心隻有12金仙,燃燈,以及一些三代弟子和編外弟子,加在一起總共不超過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