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兩種收徒觀念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闡教的核心隻有12金仙,燃燈,以及一些三代弟子和編外弟子,加在一起總共不超過100人。
而截教的弟子則超過上萬人,通天教主在最後甚至還能夠豪橫的布下萬仙陣,試圖和闡教再鬥上一場。
那麼問題來了,各位讀者是認可闡教的要順應天命,老天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同時推崇精英教育,隻需要教導那些少數精英人才就可以了。
還是認可截教的那種事實也要勝天半子,哪怕天意以定也絕不認輸,同時有教無類,所有人隻要有一顆求學的心,就可以得到統一教育的理念呢?
好吧,不管你是怎麼想的,但封神演義的作者肯定是更加認可闡教的理念,推崇順應天命和精英教育,否則他就不會安排闡教來幫助周國,而是調過來安排截教去支持周國了。
但這一點劉旭是極為不認可的,做為一個普通家庭的子弟,劉旭肯定是和精英教育不沾邊的。如果當時的教育體系奉行的依然是精英教育的話,那像劉旭這樣的小鎮做題家,最後根本不可能去搞什麼曆史研究,隻能當個苦哈哈的搬磚人了。
所以劉旭其實非常喜歡截教,而極為厭惡闡教。
不過這一點也不能過于責怪作者,因為這種觀念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普遍觀念。
在明朝時期,奉行的是科舉制度,也就是精英教育的制度。
除了極少部分願意舍家棄業,把一點點田産賣了,都要供孩子讀書的窮苦人家之外。
絕大部分的讀書人,都是家庭中上之人,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夠脫離生産,資格接受教育,然後參加科舉考試,最後成為社會官員。
也正是因為隻有官員和富商才有能力送自己的孩子去讀書,而等到自家的孩子出人頭地,獲得功名之後,就又可以送自己的孫子,曾孫,乃至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的去讀書。
這也是所謂的讀書人家,士香門第,詩讀傳家等等各種世家出現的原因,因為正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官員世家,通過高成本的精英教育,從而一代又一代地把持着社會的統治階級。
如此一來,士兵的兒子隻能打仗,農夫的兒子隻能種田,而官員的子孫後代就可以一輪又一輪的當官,從而讓整個階級徹底固化下來。
而封神演義的作者,顯然也是這套體系的受益者,他當然不可能願意破壞這樣的體系,反而要不斷的鼓吹這種精英教育的正确性,以及在小說裡面批判有教無類的思想。
根據封神演義裡面的劇情,截教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有教無類,将很多混蛋魔頭都給吸納了進去,搞得整個截教内部烏煙瘴氣,動不動就是殺數萬百姓用來煉制法寶,同時還推動瘟疫,天災等等慘無人道的手段,用來論證截教滅亡的合理性。
從而徹底否定有教無類的思想,全面推崇精英教育的理念。
整本小說裡面,唯一讓劉旭感到滿意的理念,大概就是和西方教育有關的東西了。
在封神演義裡面,西方教一開始是一個極為貧瘠,連徒弟都沒有幾個,打架甚至要自家二教主親自上陣的可憐教派。
可是随着封神大劫結束,西方叫反而成了最大的赢家,不但撈走了孔宣這個能力最強的聖人之下第一人,還把截教幾乎整個都給一鍋端了。
截教的一萬仙人,被西方教撈走了三千紅塵客,另外截教的幾個強大的徒弟,也都被西方叫給帶走了。
就連闡教自家的慈航真人等等十二金仙,也被西方教給帶走了。
對了,這個慈航真人就是後來的觀音菩薩,從男兒生變成了女兒身。
值得一提的是,曆史上的觀音菩薩在唐朝的時候還是男兒身,結果等到武則天以後,觀音菩薩的形象就逐漸變成女兒了。
所以在作者的筆下,佛教的崛起,其實是坐山觀虎鬥,無恥的奪取了道家的精華弟子,這才有了後來的佛家盛世和西遊故事!
第530章
平靜的一年
“或許,我可以汲取封神演義的精華,抄襲出一本屬于我的封神演繹出來……額,不對,是借鑒!”劉旭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語道。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劉旭就迫不及待的回到了白象世界,開始在紙上寫寫畫畫,逐漸勾勒出一個劉旭版的封神演義大綱出來。
可以就在這個過程之中,劉旭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