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能寫的東西簡直不要太多了,而劉旭還偏偏都想要寫進去。
事實上,72路煙塵可能沒有寫全,但18路反王的故事那是紮紮實實的都寫進去了,就算每一個反王隻有20章左右的劇情,那也是足足360章左右的劇情。
更别說其中有很多反王的故事極為驚豔,但普通老百姓卻很少知曉。
比如你問隋唐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和軍事家是誰,那所有老百姓都知道這個人是李世民。可你問排名第二的政治和軍事家是誰,那許多人就茫然無知了,頂多回答一個李密,又或者是王世充的名字,畢竟這兩個名字在各種影視劇裡面都有出現嘛。
但實際上排名第二的是一個叫做劉黑闼的家夥,這家夥的牛叉之處在于,他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把整個河北地區全部收入囊中。後來他在和李世民的正面決戰中,居然一度憑借劣勢的兵力把李世民殺的隻剩下100多人狼狽撤退,逼的最後大仁大義的天可汗,不得不在愧疚中掘開了洺水大堤,和後世的某位軍事家一樣,用水淹垮了劉黑闼的軍隊,讓劉黑闼躲到突厥去了。
但是半年之後,好不容易重新收複河北的李世民不得不眼睜睜的看着劉黑闼又殺了回來,這回沒用三個月的時間就把整個河北又給奪了回去,進一步威逼長安,吓的李淵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不敢再在長安城呆了。
不過劉黑闼也成全了李世民,當時的李世民因為隻用少量兵馬就擊敗了30萬大軍的窦建德,聲威大震,讓自家老爹和大哥都感覺到了巨大的威脅。
所以獲勝的李世民在被冊封為天策上将和秦王之後,就直接明升暗降,剝奪了幾乎所有兵權,隻能待在長安城裡面當個文官,如果接下來整個大唐順風順水的奪取天下的話,那李世民就得老老實實的當個藩王了。
奈何劉黑闼實在是太猛了,打的整個李唐上下無人能敵,哪怕羅世信這樣的猛人,也就是隋唐演義裡面羅成的原型,也被劉黑闼擊殺,整個大唐沒辦法,不得不将天策上将李世民重新派出去對付劉黑闼,否則李唐就沒了。
而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曆,讓李世民這位天策上将對于被收繳兵權産生了巨大的恐懼,當天下一統,整個大唐再也不需要李世民來統兵的時候,那李世民就隻有動刀子來解決問題了。
但這樣一位隋唐第二猛人,在整個華夏民間卻知之甚少,如果劉旭不是研究曆史的,也不會知道華夏還有這樣的猛人存在,現在劉旭重寫隋唐,又如何舍得放棄這樣的一位英雄呢?
第1101章
水也是真的水
在這1200章的劇情裡面,除了隋朝末年的各路反王之外,占據劇情最多的其實還是隋朝自身。
作為曆史上唯有的兩個二世而亡的大一統王朝,和秦朝相比,隋朝的滅亡其實是最值得描寫和遺憾的。
秦朝滅亡的原因更多的其實是天命,雖說秦二世胡亥的操作很抽象,但你隻要細細的去研究曆史就會發現,毒害的抽象操作僅限于在自家皇宮裡面,最多不過是要求天下獻上美女和财寶罷了。這放到曆朝曆代都是一個很正常的帝皇操作,清朝皇帝幾乎每年都要天下選秀,怎麼不見清朝二世而亡呢?
而胡亥在位的幾年裡面,第一年就幾乎是天下皆反了,他就算想要下達什麼禍國殃民的命令,也傳達不下去。所以秦朝根本不是滅亡在胡亥手裡面,和秦始皇也關系不大。事實上在秦朝決定推行法家治國,推行商鞅變法,将百姓當做工具來愚弄和利用的時候,秦朝就亡了一半了。
如果把秦始皇換成漢文帝,那或許還可以接上,但始皇帝就是始皇帝,所以秦朝的滅亡在他一統天下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
但隋朝的滅亡就不一樣了,隋朝的滅亡真的是自己作死的,和隋朝的老祖宗沒啥關系,畢竟隋炀帝往上數五代就是個憨憨的老農民,沒啥祖傳的毛病來折騰自家的後代。
而隋朝建立之初,人口較少,土地矛盾并不激烈。世家門閥雖然已經極為壯大了,但天下楊堅的手段很厲害,将各個門閥收拾的妥妥帖帖的,所以講真的,隋朝傳個一百多年真的沒啥難度。
隻可惜老楊家出現了楊廣這麼個人才,直接将自家的國運給折騰沒了。
其實在楊廣即位之初,雖然朝堂和民間已經有了楊廣殺兄弑父篡位的說法,但人家李二光明正大的将自家大哥殺了,自家老爹關了都問題不大,一樣是千古一帝,再加上楊廣是确确實實的嫡子,即位的流程和手續無可挑剔,再加上還有剿滅陳國,一統南北的大功,所以他繼位之後,真的是權利無限大,不輸自己的老爹。
可楊廣這個人有個問題,那就是太聰明,太果斷了,太英明神武了,再加上一個太急不可待了。
楊廣聰明,所以他一眼就看穿了隋朝未來最大的問題有兩點,一點是長安這疙瘩已經不比當年漢長,是有着800裡沃野平川的關中沃土,而是水土流失嚴重,人口過于炸裂,糧食嚴重依賴輸入外部輸入的地方。
這樣的地方哪怕地理位置再優越,養不活人就是死敵,自家後代呆在長安,那遲早完蛋。
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兩個,一個是通過交通來解決,搞一條高速公路,讓南方的糧食能夠快速的輸入到長安來,這樣長安就不缺糧了,而古代的高速公路指的就是運河,在水泥出現之前,陸路運輸一噸糧食,路上負責押運的民夫就要吃掉七成,甚至更多。
還是運河好,船隻的運力是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
第2個辦法就是遷都,找一個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來當做新的都城。
這兩種辦法各有優劣,前者一勞永逸,但花費巨大。後者執行起來輕松,可隋朝的基本盤是關隴貴族,人家是絕不接受你把都城遷到其他地方去的,政治風險巨大。
思路正常的政治家,這個時候一般就開始做選擇題了,2選1,選一個風險最小,執行起來最簡單的辦法。
而隋炀帝的牛叉之處就在于,他選擇小孩才做選擇題,我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