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第2頁)

  原本死氣沉沉的大周朝,在瞬間開始萬象更新了起來。

  一開始,還有不少人擔心這樣會不會太麻煩,畢竟每次要用銀子或者銅錢都需要去錢莊裡面存錢和取錢才行,但是随着頭一年,大周皇家錢莊嚴格按照相關規定的執行各種兌換業務之後。

  漸漸的不管是官員還是老百姓,都不願意去錢莊裡面拿銀票銅錢或者金銀再去消費,而是直接拿銀票消費。畢竟銀票就可以直接在錢莊裡面換錢,何必多跑一趟呢?

  最初的時候,世家大族們還有所抵觸,但是錢莊行業所帶來的驚人效益是沒有任何實體能夠抵擋的,最後大量的世家也為了方便,而将手中的金銀全都送進了錢莊裡面儲存。

  至此,整個大周皇家錢莊就徹底成了,大周明明沒有增加任何賦稅,可是朝廷卻有花不完的錢了……當然了,宇文闡沒有無恥到批量銀票這麼誇張的地步,而是開放了房貸功能,大周皇家錢莊直接給百姓和官員們放貸款,利率大概隻有傳統高利貸的一半。

  結果自然就是持續不斷的錢生錢,大周一年的收入,就能夠比得上之前足足5年的收入了。

  與此同時,宇文闡還大量推動各種生産力的發展,各種新奇的玩意兒層出不窮,大周隻用了三年,就從一窮二白的狀況變成了富足無比的狀态,不管是民間還是朝廷都積蓄了大量的生産物資,同時各地方的軍隊也都不斷訓練。

  大周此時除了人口還不足的話,經濟和社會的繁榮,幾乎能夠超越真正曆史上的貞觀年間了。

  而大周的政策能夠執行的如此順遂,主要因素自然還是因為宇文闡這個穿越者,站在大唐皇帝的角度上,他清楚的知道隋朝初期社會上的各種問題,以及各家勢力的态度等等。

  所以他可以精準地捏住整個社會的矛盾核心,以及各大門閥的利益所在,再通過各種手段達成自己的目的

  更别說李世民本人也在作者世界,白象世界都待過,這些現代文明的各種東西李世明都是親眼見過的。

  而最重要的是,這些東西也都在秦漢世界出現了,而且有着完整的發展軌迹,以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弊端,以及解決方案等等……人人都說事後諸葛亮是最恐怖的,但事後李世民你怕不怕?

第1596章

十八歲大壽

  貞觀四年,宇文闡親自到太廟告祭先祖,然後宣布伐陳。

  宇文闡本人禦駕親征,帶領軍隊親自抵達了淮泗地區,而楊素則被任命為江南都督,完全負責這一次的伐陳之戰,具體的将領們自然就是李靖等宇文闡的絕對心腹。

  整個伐陳的過程沒啥好說的,就是完完全全的國力碾壓,當年數倍于陳朝的水軍,以及六路大軍的平推,陳朝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整個過程隻用了43天就攻破了建康,俘虜了陳叔寶,比曆史上還早了四年時間。

  大周一統天下,全華夏所有的臣民都臣服在這位年僅12歲的天子腳下……12歲的一統天子,縱觀整個曆史,恐怕也就隻有清朝的福臨能夠比一比了。

  但福臨是有個好後爹,而宇文闡是完全憑借自己的本事。

  貞觀十年,宇文闡十八歲了,雖然沒人膽敢提出給這位一統天下的皇帝要加冠的事情,但是整個大周依然舉行了史無前例的慶祝活動,宇文闡甚至豪橫的宣布全國免稅一年,整個大周這一年的時間都不收取任何賦稅,完全依靠往日積攢的錢糧來過活。

  這個政策一宣布,全國上下,上到貴族下到百姓全都傻了,然後無數文人喜極而泣,高喊着三皇治世的年代又回來了,整個華夏抵達了史無前例的巅峰,大周上承周命,堪比三皇。

  雖然民間吹噓的讓宇文闡都有些不好意思,但哪怕是關隴貴族們,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大周在宇文闡的帶領下已經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

  尤其是當宇文闡帶領他們參觀了最新組建的神機營,十萬神機營士兵拿着燧發槍,列成了三陣,表演了排隊槍斃之後,關隴貴族們就對宇文闡史無前例的拜服了。

  也就在這種情況下,宇文闡的十八歲萬壽節到來了。

  因為是宇文闡的十八歲生日,又有史無前例的免稅一年的政策,所以全國上下各個州郡的封疆大吏們,除了一部分實在是走不開身的之外,其餘的人全部彙聚在了太液池的西花園之内。

  此時這個原本是用來皇室欣賞的禦花園内,擺滿了各種桌椅,宇文闡本人就在這花園之中和所有官員們慶祝自己的18歲生日。

  不過也有官員注意到,這個應該栽種滿了各種奇花異草的花園裡面此時卻平平無奇,隻有無數平平無奇,花朵小小,一點觀賞價值都沒有的綠色草叢。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身邊的桌椅闆凳其實都放在這些綠色草叢裡面,否則隻是放在過道上的話,哪怕是偌大的禦花園也是放不下這麼多桌椅,招待不了全國數千名官員的。

  宴會開始後的各種套話就不多說了,反正就是所有官員齊刷刷的跪在地上恭賀宇文闡的18歲生日,然後按理說就該是各種吃吃喝喝,然後一朝散去了。

  但宇文闡顯然沒有這樣的打算,在百官朝賀完畢之後,宇文闡沒有讓人上菜,反而笑眯眯的說道“朕知道各位臣公都已經很餓了,但這既然是朕的18歲壽辰,那就不請大家吃那些已經吃膩的山珍海味了,今天要請各位臣公吃一些不同尋常之物。”

  “敢問陛下,什麼東西是不同尋常的食物?”頓時有好事者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