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第2頁)

但官家問了問題,他又不能不答。

正在為難之時,他發現秦桧不停的在給他使眼色。

順着秦桧的眼神一瞅,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意思。

于是,他便拱手回道:

“官家,臣乃言官,對于軍事問題确實不是太懂。

臣建議,不如問問張俊大人的意見,官家以為如何?”

見陳中把張浚給推子出來,劉禅便看向了他。

“紫英啊,既然陳卿推薦了你,那你就和朕說說吧。

如果把安南和蒲甘的百姓都遷到雷州、瓊州等地的話,需要多少大軍鎮守?”

張俊完全沒想到陳中會在這個時候把他給推出來,但他也知道陳中這麼做,是因為秦桧的授意。

此時張俊暗暗叫苦的同時,還忍不住大罵陳中愚蠢,這麼容易就被官家帶偏了思路。

不同的地形下,相應的人口需要的駐軍,在略懂軍事的人眼裡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這種事情造假的餘地非常小。

陳中最正确的作法是壓根不接這個話題,隻一個勁強調制糖的巨大收益。

可這個混蛋非但接下了這個問題,還把問題抛給了自己。

這特麼的不是讓自己一屁股坐在了蘿蔔上嗎?

想到這裡,他強忍抽這個豬隊友一頓的沖動,出列說道:

“回官家,雷州、瓊州皆瘴疠之地,自蘇轼蘇文忠(蘇轼,谥“文忠”)之後才有了第一個舉人,可見當地生存環境之惡劣。

如果把安南和蒲甘的百姓遷往那裡的話,起初幾年必有叛亂。

而且,雷州、瓊州皆在大海之濱,不時有海盜出沒。

因此,如果真要把這兩地的百姓全部遷到這兩個地方的話,非五萬大軍不可保其安穩。”

這俊所說的數字其實已經非常的保守,那兩個地方并沒有多大,如果真把一百多萬人遷過去,居住的密度必然很大。

而且那兩個地方除了個别大城之外,其他地方基本都還在未開發的狀态。

真把人遷過去之後,需要幹的第一件事兒就是開荒。

開荒成功之前,朝廷需要一直往裡面投錢。

最關鍵的是,開荒期間,死人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萬一死的人多了,叛亂必然随之而來。

要真想平安度過最初的開荒期的話,沒有十萬人幾乎嚴防死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所以,張俊說的五萬人,真的已經算是背着良心在胡說了。

但是,他說完了之後,仍然感覺到有一道似乎要殺人一般的目光落在了他身上。

壓根兒不用想,他就知道這道目光來自于秦桧。

可他也隻能一邊在心裡苦笑,一邊假裝沒有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