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面時候的冷熱環境,都會影響到面條的口感。
蘇奶奶無疑是十裡八村最會制作長面的老手。
水需要加多少,堿需要放多少,從來不會出錯。
就是揣面的力道,揉面的時間,都能掌握得恰到好處。
且還能根據季節的不同及時做出調整。
總之,蘇奶奶每一次都能做到完美。
端出一大盆的白面,蘇奶奶開始溫水和面,
很快,一大團軟硬适中,光滑不沾手的面團出現在了大瓷盆裡。
蘇奶奶将這一團面醒上,接着和第二盆的面。
“這要是放在以前,哪裡敢拿出這麼多的白面。”
蘇家人口多,吃一頓要好多白面,條件不好的那幾年,隻敢少少做一點,家裡一人一碗,就是那麼個意思。
但這兩年,日子是肉眼可見的好過了。
“可不是,娘,咱們家現在的日子,天天像過年。”梁秀對現在的生活,很是滿足。
蘇奶奶一連和了三盆面,這才停手。
捏了一下,最早和好的面團已經醒好了。
“娘,讓三哥幫着揉面吧!”梁秀提議。
“行,他力氣大,換他來。”蘇奶奶也不覺得兒子幫忙揉面有啥不對的。
擀面條的面,要經過三醒三揉,才進入下一個擀面的環節。
醒面的時間,随着春夏季節不同,會及時做出調整,而揉面的人除了揉面的力度之外,還需要技巧。
這些年,蘇家三兄弟被老娘調教的,都是這方面的好手。
幹慣力氣活兒的人,揉面的時候,才能将面揉得足夠勁道。
蘇老三果然很會,在蘇奶奶的調教之下,很快就将面團都揉好了。
到了最關鍵的擀面環節,這是個純純的技術活,蘇家兄弟們不會。
有些人擀面條,總是薄厚不均勻;
有些人擀出來的面不圓也不方,看着不美觀;
甚至,還有人會将面給擀破了。
蘇奶奶卻能擀出四四方方的面片。
蘇家三妯娌跟着自家婆婆,現在也能擀出一手好面。
三妯娌并蘇滿秀四個擀面,蘇奶奶則是專門負責切面。
蘇奶奶切出來的面條,根根均勻線條分明,粗細比線香略微細一點。
“娘,您在京城這麼長時間,手藝一點都沒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