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第9頁)

  羌人出身的姬家,對西北域外的地形和氣候十分熟悉,他們有着一套克制羌人遊騎的‘步兵陣’。

  就是靠着這個差事,且圓滿完成了數十次抓捕羌人的任務,姬家一躍成為了商王眼中的得力幹将。

  季曆繼位後,主動入商為将,效忠商王武乙。

  武乙欲舉行大祭,向上蒼祈禱,讓自己死後能如商國曆代君主一樣,去侍奉上蒼之上帝,想要足夠多的祭品。

  人祭在經曆過‘玄龜大神’時期的低落,到後面婦好死後的反撲,已是發展出了更多的規矩。

  越是身份尊貴的人,比如方國之國主、王子,被當做人牲獻祭,上蒼也就會越喜悅。

  商人的底層邏輯是上蒼的仆人在凡俗的地位都如此之高,上蒼——也就是李平安本安——能不開心嗎?

  李平安對此隻能表示,這些古國宗教真愚昧。

  他在上面那是一個仆人都沒見到啊!

  咳,言歸正傳。

  就在武乙需要祭品時,季曆率周國兵馬讨伐西面的大部落聯盟鬼戎,抓來了十二名部族首領獻給了武乙。

  商王武乙大悅,季曆也因此得了重賞。

  有了季曆在朝歌建立的威望和勢力,周國從一方小國搖身一變,開始了兼并和擴張。

  商王武乙死後,文丁(纣王帝辛祖父)繼位商王,重用季曆,季曆不斷代表商國對外征戰,終于位列三公,也獲得了‘牧師’之名。

  何為牧師?

  這個牧是‘牧民’之意。

  簡單來說,季曆成了西面兩百多大商諸侯國的牧養之人,不遵季曆教誨的西部諸侯,周國可随時讨伐之,不用向商王禀告。

  周國由此進入了高速擴張階段。

  周國内部也出了不少能人,還是雙農業發展模式,一邊蓄養牛羊類家畜,一邊推廣耕種用的農具,國力極速膨脹。

  然後就是功高震主的戲碼了。

  文丁忌憚快速發展的周國,殺季曆,罪周臣。

  正蓬勃發展的周國,被商王文丁随手掐滅了勢頭,而這也算是商王身為南洲凡俗之主的常規基操。

  季曆死後,姬昌繼位西伯侯。

  姬昌向商王奉獻了大量的寶物,幾乎掏空了周國的家底,周國原本擴張出去的勢力,主動吐出了大概三分之一,由此換來了文丁的再次‘信任’。

  饒是如此,周國依舊是西部最強的諸侯國。

  跟随季曆征戰的那批文臣和老将大部分活了下來,繼續為周國培育兵馬;姬昌年輕時就素有賢德之名,在各地吸引來了不少才幹。

  姬昌主動擔負起了抓羌人送朝歌的家族使命,如此才穩住了西伯侯的位置。

  姒莘生而貌美,本身也代表了一方勢力,姬昌與她的結合本身是一場政治聯姻,算是姬昌在西伯侯府最危險的時刻完成的自救。

  姒莘賢惠,效仿古之賢母,帶着西伯侯府的女眷織布縫衣,也為西伯侯一連生下了四個兒子。

  真·先天生子聖體。

  自季曆死後,姬昌就變得無比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