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流傳的野史傳說,不怎麼可信,我和把頭剛到這裡就看到了那坐水銀橋,橋下是一條小河,左邊是幾戶村民家,右邊則是一大片樹林。
這時候是大晌午,村民吃了飯基本都在家午睡休息,趁着沒人注意我們悄悄進了樹林,開始仔細尋找賣點兒人虎爺留下的标記。
不久,我們在一棵大樹下看到地上放了一圈小石頭,明顯是人為擺的。
我左右看了看,又擡頭看了看,皺眉說:“應該就是這裡了,不過把頭,這裡怎麼一點封土的迹像都看不到?”
“這就是這裡能幸存下來的原因。”把頭皺眉說:“很可能是當年墓主為了安全,故意沒在地表留封土,雲峰,你就以這棵樹為中界線下,幾個探坑我看看。”
“好。”
把頭在旁放風,我麻利的接起來洛陽鏟開始朝地下打探坑。
很快。
“把頭,沒有!這都七八米了!”
“在下!虎爺不賣那種假點兒,時間越早的墓埋的越深。”
這個道理我自然知道,我現在就怕把頭買到假點兒,那樣我們就賠大發了!
又下去一米深,我提上來鏟子一看帶出來的土層,頓時大喜。
有表現了!
帶出來的土塊兒中,能明顯看到有一些“小白兒點”,我靠近聞了聞。
沒錯,這百分百是白膏泥。
我又繼續向下探,這次一看,帶上來了大塊兒大塊兒的白膏泥。
我吓了一跳。
白膏泥在古代造價不菲,一般的墓裡有三公分厚的白膏泥保護就算奢侈了,哪像這個,都是一大塊兒一大塊兒的白膏泥,我目測底下白膏泥的厚度不會低于十公分。
這說明什麼?
兩個字。
大墓!
而且,可能是某個諸侯王葬在了這裡.....
我斷定,這底下肯定不是西漢的,西漢有些大墓有時也會出白膏泥,但記住,西漢的白膏泥裡頭有小石頭子,春秋戰國墓的白膏泥沒有,很純。
蹲在地上抽了根煙,休息了幾分鐘,我又一連在周圍打了八個探坑,我想确定這個墓實際面積多大,它的邊界線在哪裡。
打好探坑後,我一看,心裡怦怦跳。
如果将所有探坑用線連起來,那很明顯是一個“甲”字形。
這印證了我的猜想,地下有個諸侯王級别的大墓,隻是這個墓很罕見的沒有封土堆。
我不知道賣點兒那人是怎麼找到這裡的,總而言之一句話,如果地下是個原坑,那我們十九萬花的太值了!出一件像樣子的青銅器就能就回本!
行裡有一句話說,“春秋戰國不分家,”意思是春秋墓和戰國墓在規制上有些像。
記住我說的這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