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6頁)

  衆人當然知道神洲之大地在巨大的球體上,隻是沒想到,還有改變‘圓周’的奇物。

  圓周哪怕有一點不标準,那整個神洲稍微變化一點,簡直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地海錯位,山河破碎,必然會是巨大的災難。

  “等一下,這個特性是怎麼知道的?”妙寒面色古怪。

  大部分奇物,是看不出它的作用的,往往是嘗試過才會知道。

  羅閻與張辟疆對視一眼,顯然兩人都知道那件奇物的故事。

  “我沒試過,也不敢嘗試……”

  “但這是一件非常古老的奇物,所以關于它的可怕之處,有傳承記載。”

  “在我魔道故老相傳的典籍中,就詳細描述了它的作用,以及在上古時期所造成的特大災難……”

  “女娲之世,此物曾令天塌地陷,皆因石柱之圓‘不周’而導緻的,故曰不周浩劫。”

  衆人嘩然,不周浩劫?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

  竟是因為一根柱子不夠圓?難怪說‘地不周載’。

  “所以女娲煉石補天,補得是這根石柱子?”妙寒愕然。

  羅閻平靜道:“是的,石柱因為意外出現缺口後,立刻天傾地陷,那在古人眼中,這根不周的石柱,當然就是天柱了,又稱不周山、不周負子。”

  人群裡的妙寒、老鬼、元符這些飽讀詩書之輩,都聽得明白,山海經記載: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

  炎奴茫然:“難道還挂着一個小孩?不然為何叫負子?”

  妙寒歎道:“負子是‘辜負子民’的意思,後來衍生為尊貴之人‘有病’、‘抱恙’的自謙之詞。”

  “當時一定是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死了很多族人,令女娲感覺自己辜負了子民,故曰不周負子,以此警示後人:有山而不合,就會‘不周’而‘負子’。”

  炎奴挑眉,原來是個特性概括,别讓那山不合,否則就會觸發不周效應,導緻辜負子民。

  羅閻颔首:“大抵如此……災難發生之後,上古諸多氏族開始抱團。”

  “女娲氏族擅長和泥制陶,所以負責煉石修補石柱。伏羲氏族擅長繪畫捕魚,于是負責後勤與制圓,不斷設計校正圓度,保障最後能修回原樣。”

  “為此,他們還被迫發明了規、矩,即圓規和直尺,開啟了機關工匠之路。”

  “最後天地平靜,伏羲以結繩記事,将這些記錄成冊,挂在陵墓前作為墓志銘,是為‘三墳’之首。”

  “此即為神洲文明的起源。”

第310章

箭落九日

  衆人面面相觑,都知道伏羲女娲為文明之始,更早之前雖然也有燧人氏、有巢氏之類的,但那如同蠻夷。

  是從伏羲女娲開始,才開始有了真正凝聚而系統的文化與傳承。

  原來一切的契機,是一場特大浩劫,星球圓周變化,地不周載,洪水滔天。

  妙寒感慨道:“時勢造英雄啊,沒有環境的刺激,災難的逼迫,先民是不會做出太大改變的。”

  “上古之時災劫無數,文明才被适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