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7頁)

  “開什麼玩笑,你以為楚易甯是誰?他一直是阿恂的左先鋒,這次,楚易甯估計又要升官了。”沐歸鴻說得羨慕不已,他自己還有一筆爛賬呢,不知道什麼時候阿恂能抽出時間幫他也理一理。

第545章

白起

  樓下,兩幫學子還在争論不休,其中一方拿了秦國戰将白起舉例。

  “伊阙之戰,白起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鄢郢之戰,白起殺楚國鄢城百姓數十萬,長平之戰不用說,此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人,白起被成為殺神,依我看,蕭恂根本就是白起再世!此人遲早有一天要為我大雍帶來禍事!”

  此言一出,整個茶樓裡,一片寂然,誰也沒有料到,居然有人敢指名道姓地說宸郡王的名諱,難道說,此人不打算入朝為官了嗎?

  有人認出,此人乃是鄞縣學子楊鏡川,學問頗好,幾次把酒做文章,均有一鳴驚人之詞,明年春闱,不說定中榜首,也一定會榜上有名。

  十年寒窗不易,但凡學子們都知道盡量不要抨擊時政,自古以來,嘩衆取寵者不是沒有,但更多的還是一言不慎,得罪權貴而屢試不第者,不如墨守成規。

  都到了這一步了,多忍耐時日,等鯉魚躍龍門的一刻。

  謝知微朝那人身上看了一眼,見此人穿了一身佛頭青刻絲白貂皮襖,便明白,此人的底氣從何而來,就不知背後人是誰了?

  謝知微朝斜睨了一眼,一直站在她身邊不離左右的窦秀娘便揚聲問道,“這位公子高談闊論,不知如何稱謂?”

  楊鏡川心頭難免一緊,擡眼朝二樓看了過來,回廊的上方,遮了一層薄紗簾子,雖看不清背後人的臉,但從穿戴上,可以看出,坐在二樓的人非富即貴。

  “在下鄞縣楊鏡川,不知貴人如何稱呼?”楊鏡川抱着一把扇子,拱手有禮。

  窦秀娘朝謝知微看去,謝知微微微點頭,窦秀娘便道,“我家郡主很感激公子将郡王爺比作當今白起,白起任秦軍主将三十餘年,攻城七十餘座,可謂功高甚偉。白起的命運可謂一聲歎息,不知在楊公子看來,将來我家郡王是不是也會功高震主,最後不得善終?”

  所有人都看向楊鏡川,楊鏡川張了張嘴巴,他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該如何說,如果說宸郡王将來和白起一樣,得不到好下場,那白起是功高震主,為秦王所不容,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反過來說明,秦王也不是個好東西,氣量小,不容功臣。

  可若是說,宸郡王不會如白起一樣,将來會有好結局,那能說明什麼?宸郡王都能為大雍帶來禍事了,皇上還不懲治,豈不是昏若懲治,豈不是又和秦王一樣?

  這位嬷嬷開口就是“我家郡主”,又是“我家郡王爺”,雖沒有說貴人是誰,但誰還猜不出來,說話的,維護宸郡王的,自然是端憲郡主了。

  端憲郡主明顯是轉移了話題,而這個話題,轉移得不留痕迹,又一下子将楊鏡川堵得說不出話來。

  “楊公子,當年長平之戰後,白起在坑殺趙兵前,曾經說過一段話,楊公子飽讀詩書,應當還記得,我家郡主問,是一句什麼話?”

  楊鏡川的臉騰地一紅,低了低頭,艱難地道,“‘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這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的一段話,楊鏡川自然記得,在場的諸多學子,即便不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也會記得很清楚。

  隻聽到一聲輕笑,從二樓傳下來,緊接着,便是一道清麗的女聲道,“昔日楊範老先生與家祖談《史記》,也曾聊到這一節,時年,我三歲,猶在昨日。後來,聽說楊範老先生駕鶴西去,家祖還唏噓不已。沒想到,今日,我倒是有此榮幸,與楊公子在此再次談論這千古絕唱,無韻《離騷》。”

  透過薄薄的紗幔,謝知微的容貌若隐若現,不難看出,眉眼如畫,氣度不凡。

  “大表姐三歲,便可記事?從古至今,世人皆知,人都是六歲才開始記事,大表姐想是記錯了?”薛婉清忍不住發聲。

  衆人均是了然,果然,說話的就是端憲郡主無疑了。

  “不錯,本郡主三歲記事,崔謝兩家的人均知。世人一篇文章,總要三兩遍才能熟記,于本郡主而言,隻需一遍,便可倒背,有何不可?”

  嘶!

  大堂裡響起了倒抽涼氣的聲音,有人忍不住議論起來了,“這,幸好端憲郡主不需要參加科考,否則,我等也不用想頭甲了。“

  “呵呵,端憲郡主這是謙虛,我聽說啊,崔謝兩家基本上都是過目不忘的,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看來,說天下讀書種子在崔謝兩家,這話果然沒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