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7頁)

  都說天道院的試題很難,如果是考較教典精義,往往在最偏僻處尋最生澀篇章,可為什麼……這第一頁的第一道試題,自己看上去就這般眼熟?岑參子與第七代教宗辯析三十一參真義?自己是什麼時候看過的?好像是三歲那年……那是南華經淮南注疏著上不起眼的一小段,但他确認自己看過,背過,而且在第五歲第十一歲時,都曾經再次看過背過。

  何止眼熟,他對這些,已然爛熟于心。

  陳長生有些不解,但畢竟還是少年,更多的是驚喜,不再多想什麼,拾起墨筆,便開始将腦海裡的那些篇章片段,那些前賢大能對此抒發的真知灼見往紙上抄寫,然後他翻開了第二頁,不出意外,看到的又是眼熟的篇章……

  大道包羅萬有,天道院入院試的考題,幾乎盡在三千卷裡。

  那三千卷,他都可以倒背如流。

  這樣的考試,又如何能夠難得倒他?

第7章

陳唐相遇

  香燃盡時,有金聲響起,示意這一輪學生的考試結束。陳長生随着其餘的待試學子走出樓外,并不理會那些望向自己的異樣目光,按照指引前往湖後石坪發榜的地方,等着暮時最終的考試結果。

  别的人大多數還留在樓前,互相對照答案,或是痛訴考試的困難,當他來到湖後時,石坪上還很清靜,隻有那名先前曾經大放光明的青衣少年站在湖畔。他想着天才難免孤傲,沒有上前,沒想到對方卻走了過來。

  “我叫唐三十六。”青衣少年說道。

  陳長生有些驚訝,沒有想到對方會主動前來攀談,整理衣衫,禮貌應道:“耳東陳,陳長生。”

  唐三十六怔了怔,似是沒想到這名少年的名字會如此俗氣,便是鄉下的富家翁大概也不會給自己的兒子如此取名,沉默片刻後,說道:“這名字倒是樸實,我不好說差。”

  陳長生心想你說話倒也老實,不過你的名字也挺奇怪。

  “我叫陳長生……是因為小時候得過一場病,師父希望我能夠長命百歲。你呢?你為什麼叫唐三十六?難道你在家裡排行三十六?你家裡怎麼有這麼多人?你家是哪兒的?兄弟姐妹這麼多,背書的時候會不會太吵?”

  唐三十六愣住了。

  當面詢問對方名字的來曆,不是很禮貌的事情,更何況,他長着一張清冷、生人勿近的臉,那些不知道他名字來曆的人,哪怕再如何好奇,在他面前也都忍着,不敢當面詢問,卻沒想到,這個少年就這麼随便地問了出來,還附贈了那麼多話題。

  其實陳長生想的很簡單,在人生地不熟的京都,在滿是嘲諷與冷眼的天道院裡,對方明明是個天才人物,卻主動前來親近自己,那麼自己理所當然應該回贈更多的熱情與善意,至少應該主動寒暄,聊些什麼。

  他自幼與師父和師兄在一起生活,師父很少說話,師兄更是不說話,所以他根本不知道寒暄應該如何進行,顯得有些别扭生硬,雖然是想把好的心意傳達給對方,卻很容易産生誤會,就像昨天在神将府裡那樣。

  然而有趣的是,唐三十六非但沒有因此不喜,反而覺得陳長生這個人很誠實、很真切,唐三十六此生最想做的就是一個真人,在世間所遇卻要莫是些庸碌之輩,要莫是些虛妄之徒,忽然遇到陳長生這樣的人,他很滿意。

  “我族中同輩确實很多,背書都在各自家裡,所以不吵。我之所以叫唐三十六,不是因為在家裡排名三十六,而是因為我去年十五歲時第一次進青雲榜,排名三十六,我覺得很丢人,尤其和那個女人和那個狼崽子比起來……所以我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唐三十六,以此提醒自己現在的境界實力何其不堪。嗯,好像問題都回答完了。是的,都答完了。”

  以上這段對話,便是陳長生離開西甯,來到繁華京都之後,開展的第一次交際,同時也是唐三十六離開汶水,來到京都後開展的第一次交際。當時陳長生十四歲,唐三十六将要滿十六歲,在這方面都有些懵懂青澀,這場交際毫無疑問是生澀的,有趣而可笑的,但事後很多年的曆史證明,這場交際極其成功,甚至可以說,這是自太宗皇帝與魔族族長那場盟約之後,最成功也是最重要的交際。

  “你答了多少道題?”

  唐三十六問道。他對這個答案确實有些興趣,因為他總覺得陳長生雖然是個普通人,但……應該不是個普通的人。待他看到陳長生臉色有些蒼白,才發現自己這個問題問的不妥,那些如海般的試題,便是他這樣一個天才,都覺得有些吃力,很明顯,陳長生的心神損耗的太過嚴重,看情形,結果也應該不會太好才是。

  “有些修行方面的問題,實在是答不上來,神識、真元、還有聚星焚日……”

  陳長生很誠實地說着,心裡有些僥幸,他自幼通讀道藏,那些看似艱深的學術問題,對他來說沒有什麼難度,反而是修行方面的問題,他實在是沒有答案,好在畢竟隻是招生考試,那方面的内容不是太多。

  唐三十六聽着聽着便覺出有些不對,答不上來的問題隻有這些……難道其餘的題目這小家夥居然全部答出來了?便在這時,他留意到湖那面,一名教師抱着厚厚的試卷,快步向某處走去,那老師似乎心情蕩漾難持,上石階時竟險些摔跤。他不由微怔,聯想着陳長生先前的話,不禁生出自己都難以相信的猜想,難道這小家夥真的要給所有人一次震撼?

  “其餘的……你都确定自己答出來了?”

  “不敢說确定……太上清心咒有兩個版本,國教初立那年做了一次編撰修訂,後來大家一直用的都是編修後的版本,但那題目上說的年代在一五七三年之前,所以我不知道應該用哪個版本做答,最後隻好把兩個版本都答了上去,隻怕會惹得老師不喜,扣分。”

  唐三十六聽着這話,不由沉默。

  那道題他隻知道一個版本,也隻答了一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