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第2頁)

  羅南安靜地站了會兒。

  剛被擊破粉碎的戰場時空廢墟,仍然大部籠罩在高能環境中。這是羅南以魔符和烏沉鎖鍊的構合體,映射霧氣迷宮最深處的日輪絕獄威能,牽引過來的無盡能源。

  當然,也需要以祭壇蛛網以及地球百億人彙聚運化的精神海洋為緩沖,漸次沉澱過濾,才能初步消受利用。

  便在高能環境刺激下,戰場時空開始了習慣性的重構。這是羅南預設在本環境中的規則,相較于專業曆史文本中,萬劫不磨的神明根性,固然幼稚可笑,卻仍是他當下思維的結晶。

  暴增的專業曆史文本閱讀量,觀想時空中持續趨近的感知結果,帶給羅南很多新想法,可他并不急于在這裡驗證。

  他來到高能環境邊緣位置的樹洞空間。

  這裡才是羅南在霧氣迷宮中,第一個親手搭建的實驗性作品。他曾想過,是否要以此為基底構建戰場時空,但考慮到這裡是按照父母當年設計而建造,不好往複折騰,終還是另起爐竈。

  其實,當下的樹洞空間,才算是戰場時空的衛星,利用架設起來的高能環境,持續調節運轉,也算是這個人造位面的“天線”――透鏡結構映射到戰場時空的天幕之上,蛇語才能見到霧氣迷宮複雜破碎環境下那些閃亮的“星辰”。

  蛇語能夠看到“星辰”,羅南隻會看到更多。

  當蛇語還在為“星辰”變化表象而困惑,羅南已經利用“透鏡”捕捉到大量隐藏在表象之後的細節線索。

  早前,

他還不清楚應該如何分析解讀,可近期大量閱讀專業曆史文本,梳理領會的信息,為他開辟了一個新的角度。

  神戰的遺迹?神明的殘留?

  正如羅南此前的分析,外間“星辰”兩類“呼應模式”,與高能環境催化之後才生成、恢複聯系的“衛星”相比,自然是無需假借外力依然能夠持續閃耀的“恒星”才更具分量。

  那麼問題來了,在毀滅性的神戰過後,在這個時空都破碎掉的死寂環境中,仍然保持着一定活性,能夠與地球本地時空上的“同類相呼應”……

  這樣的存在,該怎麼确定它的性質和層次呢?

  羅南站在“透鏡星雲”邊緣,這裡是樹洞空間最上層,也是這個特殊建築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透鏡星雲”整體恍若不斷扭曲變形的銀河漩渦。羅南和瑞雯将它分為“核心輻射區”和“周邊安全區”兩個區塊。相比之下,前者高度明亮,但并非是“星辰”本身會發光,而是對應的監聽數據彙聚太多,并直觀化呈現的結果。

  目前的“透鏡星雲”,隻顯示霧氣迷宮的“密度”,而非“亮度”。

  在羅南這裡,後者也可以稱為“活性”。

  要從“透鏡星雲”中獲知億兆碎片沙塵中,哪顆是“死”、哪顆是“活”、哪顆是“半死不活”,那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以前是這樣沒錯。

  可現在,情況不同了。

  羅南開始了新操作,按照之前所說的“内外呼應”标準,調節星圖顯示模式――這是新近安裝的插件功能,是他最新研究出來的成果。

  其靈感和思路,既來自于成千上萬次“手搓時空”的經驗,也來自于雷池實場驗關于畸變基因采集培育的持續實踐。

  曆經多輪調整,插件運行狀态正佳。幾個呼吸的功夫,原本的“透鏡星雲”絕大部分區域都黯淡下去,隻有中央偏外的一處,攢簇光華,極是醒目。

  這正是“戰場時空”影響的區域,此時那邊雖然崩了,但高能環境還在。至于攢簇的光芒,都是受到輻射而複蘇的碎片,在“透鏡”中直觀化呈現的“活性”。

  與非插件版本确認的“存在”,及其密度和分布情況截然不同。

  随着羅南調整參數,“透鏡星雲”的光度持續下降,可是億兆碎片存在本身形成的幹擾,卻不可能抹消。

  在高能環境輻射區域的光芒映照下,星圖大部仿佛變成了翻湧的黑潮,起伏上下,又驟然颠倒卷曲,全無定形。光度越是下降,這種幹擾性的黑潮活動,反倒感覺越發激烈。

  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起伏的黑潮邊緣,仍可依稀見到,有一些光點,如同斷續陰雲間,偶爾閃現的星子,倏忽而現,倏忽而滅,沒有定數。

  天知道,它們是個個皆實呢,又或隻是少數幾個在錯亂時空中帶出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