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羅南真的糾結這個,“我”字秘文大概也就直接崩塌了事。
相較于将自己天然視為世界的中心,概念上的原點,這樣的偏移錯位,無疑更傾向現實一側。
羅南也不會因此而有什麼羞愧,他清楚明白:唯有對照過往,立足當下,直面事實,才能變化的時空中,把握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所謂的“我”,并不是一個概念上的點,而是具體而微的、絕不獨立完滿的實在。
至少,這是概念上終極之
(本章未完,請翻頁)
“我”的發端。
此時羅南并不存在什麼頓悟,這些都是他這段時間,閱讀大量文本,模拟古神視角,不斷拓展眼界,得出的最自然的結論。
認識的變化,引起“我”字的漲縮變化,讓它呈現出更多的細節。
這一刻,羅南感受到了構成大坐标系那“三條線”的發端。
它們源自于“我”之原點,但正如那處的錯位偏移,三條線隻是“近似”、但并不真正相交于一點。
它們不斷趨近,又倏乎分離,無論如何,在可見的未來,都不可能完成徹底的單點交彙。
這時,羅南才有一點兒小小的頓悟:
作為逾限神文的“我”,其主體與周邊八個模糊符号之間,大約正是這樣牽扯推拉的關系,由此形成了字符獨有的結構張力。
這樣的結構關系,投射到更具體的領域,羅南與這片包圍他的天地宇宙,概略如是?
一念即生,原點從“概念”徹底塌縮為“現實”,
建構大坐标系的三條長線,也終于投射出來,指向了無窮盡的遠方。
大緻如武皇陛下所說:
一根象征宇宙存在和演化;
一根象征自我追溯和未來;
最後一根,就是二者之間作用力的映射。
羅南恍惚又覺得:其實這三根線都未必都是從他這裡發出去,很可能就是外面這些幕布穿插進來,再打了一個名為“原點”的結。
“我”之為我,玄通微妙,以至于此。
不管怎樣,這一刻,羅南真切體會到了新的“原點”,體會了自身的“結”。
隻是有武皇陛下珠玉在前,他不免就覺得,他這個“結”似乎……差了點意思?
另外,由于“我”字秘文的複雜結構關系,在其覆蓋的範疇内,“原點”甚至也不是唯一的結。
還有,還有一點兒微塵般的投影,映射至此。雖微缈,卻穩定,就在羅南心湖中蕩漾。
相對于看待“原點”的曠達自若,羅南對待這微小的一點,卻整個地緊張起來。
因為這就是那個“支點”!
羅南屏住呼吸。
其實他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這個“支點”,在爺爺似乎出自本能的指引下,萬千幕布盡到眼前的那一刻,在虛缈淨透的極域之上,似乎就現了這樣一個影子,卻轉瞬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