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2頁)

  “我!”這是一句清晰的漢語,還有着鄂省的味道。盧燦眼睛一亮,上輩子在鄂省地質大學上學,對這種口音太熟悉了,于是向他指了指。

  那些眼睛見三人指定人選,嘴中咒罵着四散而去。

  這是一個三十來歲的瘦高個男人,他的長相還真的與南邊人不太像,應該是二代華人。得知盧燦三人選定他,眉宇間有些欣喜,躬身行禮,“老爺,老闆,少爺好!”

  曼德勒郊區徹底廢除土司制度不到二十年,這位眼睛的叫法,倒也沒問題。

  此人姓梅,名字很秀氣,梅生,典型的東南亞二代華人。父親是鄂省人,二戰南邊戰場的老兵,戰争結束後便留在南邊結婚生子。

  “三位,想看些什麼貨?馬哈木市場我很熟。”梅生很快進入角色。

  盧燦隻是想逛逛,沒那麼急,于是說道,“你帶我們市場内轉轉吧。買東西不急,遇到合适的,我們再出手。”

  梅生的臉色有些為難。

  他們這類眼睛是要靠賣貨後貨主給提成做主要收入的,剛才盧燦所說的那是導遊,如果真的隻是四處逛逛最後一件也沒買成,那他這趟生意就虧了。

  王鼎新是跑南邊的老江湖,插話道,“梅生,我們今天包天,如果到最後也沒出手,我們會給你小費。小費不低于你的包天費用。”

  “行!”這個中年漢子很快點頭答應。

  馬哈木市場的第二部分是就是棚戶區,也就是攤位。

  這裡的攤位頂棚全是牛毛氈搭建的,一排排的,兩排之間隻留有手推車可以通過的過道。

  每家帳篷都是前後開門的,沒有櫃台,門口統一都堵上一張桌子,桌子抽屜可以拉開,裡面全是各色成品翡翠玉器,供有意向購買的顧客選擇。帳篷内則擺放着兩三個貨架,堆放着明料、半賭料或者原石。

  每一家店内的量器都很齊全,有地磅,小稱,還有克度天平。

  盧燦也進了兩家帳篷看了看,有些失望,這裡都貨色還比不上天和齋的。想想也就能明白——天和齋是楊家直接從礦場挑選原石直接送到香江的,而這裡的原石,估計已經經曆了至少三手以上,哪還有什麼好料?

  而且,這裡的原石或者明料的價格,也不比天和齋便宜多少。

  盧燦在第二家帳篷曾經問過一塊麻蒙場口的黑烏沙,四公斤左右的蒙頭貨,有些膏藥松花,攤主就敢開價八萬南邊元(錢兌換南邊元的彙率是1:145),折合錢伍佰五十元。如果算是運費和報關費,運到香江的成本足有七百港元。而這種料子,在天和齋,報價應該在五百元左右。

  果敢楊家還真是牛啊!

  “攤位上的貨色一般,你想要見識好貨,我們去後面。”出了帳篷,王鼎新指了指後面的一棟三層大樓,說道。

  梅生在看出盧燦在這三人中的地位很特殊,他連忙點頭介紹,“後面這棟樓也是屬于馬哈木玉石市場,但這裡隻屬于南邊六大玉石公司地盤,散戶是進不來的。”

  這就是正規軍和遊擊隊的區别,一邊是大樓,一邊是帳篷。

  “娃達公司在裡面也有店鋪?”盧燦想到楊天和,随口問道。

  梅生一怔,這位少爺認識娃達公司的人?那他在這棚戶區閑逛什麼?馬上回答道,“當然有,一樓的二分之一都是娃達公司的地盤。”

  王鼎新也有些好奇,“阿燦認識娃達公司的人?”

  “與天和齋的楊天和有一面之緣。”盧燦簡單說了說和楊天和的交集。

  “楊天和?楊文秀的堂弟?楊振業的兒子?”王老爺子滿臉驚訝。

  “我還真不知道他的背景。”盧燦看老爺子的表情,便知道這個楊天和不簡單。

  在聽完王老爺子與梅生的講述後,盧燦才知道自己想得還是簡單了。

  盧燦沒忍住吸了口涼氣,自己不經意闖進天和齋,竟然認識了這麼一尊大佛。

  要知道,娃達公司總經理是楊文秀,她隻是挂名而已,楊天和才是真正的運營管理人。